無法阻止“大數據殺熟”,拉鋸一年歐盟無奈批準谷歌收購案
田納西大學的反托拉斯法學教授莫里斯·斯塔克,將谷歌這種公司稱為“數據寡頭”。它們掌握的數據越多,就越能增加其市場地位,然后反過來掌握更多數據,就像滾下雪坡的雪球。但問題在于,現在沒有人能阻止這些雪球越滾越大了。
12月18日,歐盟委員會有條件批準了Alphabet旗下谷歌收購Fitbit。后者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可穿戴設備硬件公司,也是智能手環鼻祖,但最近幾年已經走下坡路。根據IDC數據,到2019年,Fitbit在全球可穿戴市場僅位列第五,排在蘋果、小米、三星、華為之后,份額不足5%。
但關鍵問題在于,Fitbit仍然掌握著數千萬用戶的健康和健身數據。這些數據如果用于谷歌的數字營銷和搜索業務,將增強谷歌的市場地位。谷歌到底是想要這些數據,還是想要Ftibit的硬件能力?這成為谷歌及競爭對手,以及歐盟爭論不休的話題。
對于歐洲人的擔心,中國人也許并不陌生,它有一個更通俗的名字:“大數據殺熟”。當購物網站同時擁有你的多種數據,比如收入和消費信息,以及消費偏好,就能為你“定制”各種價格。
看上數據還是設備?
“交易的重點是設備,而不是數據。”這是谷歌在對外聲明中的說法。“可穿戴設備市場十分擁擠,我們相信,谷歌和Fitbit在硬件方面的努力將加大本領域的競爭,讓消費者受益,讓下一代設備更加物美價廉。”
但更多人認為,谷歌根本不在意健康類可穿戴設備,而是盯上了Fitbit的數據本身。
華米科技CEO黃汪就曾告訴我們:“我覺得谷歌收購Fitbit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數據,或者說最后谷歌又會像當年收購摩托羅拉手機一樣,最終把手機賣給聯想,但會給自己留一些東西。如果未來它把Fitbit再賣出的話,會留下數據。”
黃汪認為,Fitbit的硬件對谷歌缺乏吸引力。在2014年小米手環推出后,Fitbit的市場份額從45%一路跌到5%。“谷歌應該很清醒,摩托羅拉都幫不了它建立一個硬件基本盤,Fitbit怎么幫它建立硬件的基本盤?”
但如果谷歌將健康數據應用于廣告營銷和搜索業務,就可能產生1+1大于2的效果。例如,谷歌可以知道你是否吸煙、有沒有心臟病,然后與其他業務結合起來。
這也是人們抗議的主要原因。澳大利亞數字權利倡導組織“澳洲電子前沿”(EFA)的領袖賈斯汀·沃倫說:“我可能同意Fitbit擁有此信息,但我不會同意谷歌(這樣做)。”
沒人能阻止谷歌?
圍繞如何防止谷歌將Fitbit的數據與其他數據結合,歐盟與谷歌展開了拉鋸戰。2020年8月,歐盟開始對這筆收購交易展開深入調查,因為谷歌對“不會將數據用于廣告用途的初步承諾不夠充分”。
而最終,谷歌給出了更詳盡的承諾版本:不把從Fitbit或其它穿戴產品上搜集到的健康數據用于其廣告業務、歐洲使用者有權拒絕谷歌的人工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和地圖等讀取其健康數據、Fitbit的健康和運動數據也將對第三方保持開放等。
谷歌還承諾,這些條款會遵守十年。如果歐盟認為有必要,可能會提出要求對谷歌的業務進一步設限。歐盟最終批準了這次收購。
但這些承諾在許多人看來仍有些滑稽,有人說,它相當于讓一只狼承諾不吃羊。2007年谷歌收購廣告技術公司DoubleClick,也曾告訴立法者,保護隱私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但2016年,谷歌更改了隱私權政策,允許DoubleClick的數據與谷歌擁有的用戶個人身份信息結合在一起。這立即招來了大批投訴。
“谷歌的承諾不應該從表面意思上接受,而應當強制它們使用防火墻,將DoubleClick數據與谷歌其它數據區分開。”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專員帕梅拉·瓊斯說。
但除了“數據結合”這種表面的風險,人們真正絕望的是:法律無法阻止谷歌這種巨頭繼續擴張。
“沒錯,Fitbit不是谷歌的競爭對手。如果是的話,阻止這場并購會很容易。”斯坦福大學的法學教授馬克·萊姆利說。“谷歌正在建立一個業務組合,組合里的業務領域相互關聯,收集各自用戶的數據。隨著這個組合不斷擴大,同行業的競爭對手越來越難以和他們站在一個公平的賽場上競爭。”
前聯邦貿易委員會律師夏洛蒂·斯勒曼也表示,他們收到的聯名信希望:現行法律能阻止這場并購,因為它會對未來的市場競爭造成威脅。而他認為,“我們真的需要制定針對數字平臺的新規則和新法律,因為即使我們的反壟斷措施非常有效,也無法全面解決數字平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