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10年:計劃投入數十億支持創作者,或已啟動IPO
網絡問答社區知乎即將迎來它的10歲生日。1月13日,知乎線上舉辦了品牌成立十周年的《2021新知青年大會》,會上,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及知乎社區優秀創作者進行了知乎十年主題演講。
周源在2021新知青年大會演講中表示,以知乎各個領域的創作者為中心,為廣大用戶創造價值,將是知乎的長期戰略。2021年,知乎計劃投入總價值數十億元的現金和流量,繼續加大對創作者的支持。
同時,周源首度披露了知乎最新用戶數據。數據顯示,知乎月活躍付費用戶數,目前已經超過250萬,在集音視頻課程、電子書、期刊雜志、論文庫、鹽選專欄的高價值付費內容庫中,總內容數超過300萬,年訪問人次超過30億。知乎活躍用戶中,18-35 歲的青年占比約 75%
最近另有消息傳出,知乎正在撰寫IPO報告和上市申請書,目前已確定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和瑞信銀行為承銷投行,上市地點可能在港股或美股,尚待確認。投中網向知乎求證,對方答復“暫無可回應的口徑”。
100位創作者月入過10萬,計劃投入數十億支持創業者
知乎于2011年正式上線,過去十年,以問答為主的業務模式和產品形態,形成了中文互聯網獨特的內容生態。用戶可以在上面提問、尋找答案、分享知識,保障了知乎相對高質量內容的持續產出、廣泛傳播和長久沉淀。截至2020年12月,知乎上的總問題數超過4400萬條,總回答數超過2.4億條。知乎每天會新增超過2000萬條創作和互動。
營收模式上,知乎成立初期,廣告為其主要營收來源,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開始不斷拓展新的變現模式,先后上線了付費問答產品“值乎”、實時問答產品“知乎Live”、學院式產品“知乎大學”、付費精品內容服務“鹽選會員”、“好物推薦”等多種產品服務。
2020年,知乎開始在視頻領域發力,構建視頻創作生態。以圖文+視頻的多元化內容生態中,實現知乎創作者收益大幅提升和規模化效應。
近兩年,知乎在用戶和商業增長上,開始呈現前所未有的蓬勃勢頭。知乎月活躍付費用戶數已經超過250萬,形成了集音視頻課程、電子書、期刊雜志、論文庫、鹽選專欄的高價值付費內容庫,總內容數超過300萬,年訪問人次超過30億。
周源透露,目前知乎已經有1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0萬元;有10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萬元。2021年,知乎計劃投入總價值數十億元的現金和流量,繼續加大對創作者的支持。
周源表示,以知乎各個領域的創作者為中心,為廣大用戶創造價值,將是知乎的長期戰略,“我們愿意為所有的創作者,提供足夠的賦能”。據此,2021年,知乎的品牌Slogan也得到了升級,沿用了3年的“有問題,上知乎”更改為“有問題,就會有答案””。知乎對此解釋稱,這一更改的背后是知乎對知識分享時代知乎價值的進一步強化。
已經完成8輪融資,或已啟動IPO
知乎10年,另一個消息沸沸揚揚。知乎已經啟動IPO進程,消息傳出同期,周源發布內部信,并在信中強調,知乎絲毫不容許任何懈怠,快則生,慢則死。
另有Prospect Avenue Capital(PAC)基金創始人廖明曾發表言論,知乎一直在猶豫去美國還是去香港上市。我們就IPO事宜向知乎求證,對方答復“暫無可回應的口徑”。
截止目前,知乎已經完成8輪融資,最近一輪是在2019年8月完成的F輪4.37億美元融資,快手戰投部與百度投資并購部投資,投后估值近35億美元。在過往融資中,其股東名單亦包括今日資本、賽富投資基金、啟明創投、騰訊等,創新工場為其天使輪投資方。
主要股東信息方面。數據顯示,知乎目前最大股東是創始人周源,持股約21.2%;北京創新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實際控主體為創新工場)持股約18.1%;廈門思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約10.6%,股權穿透后,實際控制人為賽富投資基金合伙人趙鈞;騰訊持股約9.7%;搜狗持股約3.1%。
以下為周源在品牌成立十周年《2021新知青年大會》的演講全文: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可愛的知友們:
知乎十歲了。十年光陰,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對人而言,仍是沖齡;對酒而言,剛剛陳釀;對知乎而言,這十年,我們已經扎根時代的土壤,而仍然滿懷激情,堅持夢想。
我的分享從一組數據開始。
截至 2020 年,知乎上的總問題數超過四千四百萬條,總回答數超過兩億四千萬條。回答是提問的 5 倍多,我想這能說明,過日子辦法總比問題多。
我們盤點發現,知乎十年,用戶最喜愛的兩個提問是——我們窮極一生,究竟追尋的是什么?有哪些知識,你知道后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知乎十年獲得贊同票最多的 100 個回答里,出現較多的關鍵詞既有情感、體育、娛樂,更多的是提升、堅持、發現……
我們來知乎做什么?
我們在尋找自己的解答。
我們在相遇有趣的靈魂。
我們在點亮生活的燈盞。
我們在錨定人生的航向。
知乎最大的特色是問答。問與答,作為古老悠遠的文化基因,影響了社會延續與文明傳承的方向。
幾千年里,有一些問答,宏大而觸動人心。惠施問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莊子反問: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魚?
還有些問答,具體而經世致用。比如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比如科學之問——地球為什么是圓的?蘋果為什么會掉在地上?還有李約瑟之問,錢學森之問……
偉大的提問催生劃時代的回答。某種程度上,不管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10 進制,還是萊布尼茨創立的 2 進制,世界的本質,是「問」進制。總有人提出好的問題,令人期待的問題。
提問和回答,在漫長歲月里滋養了文明;而文明,又將問答變成本能,播下不斷進步的種子。
這些種子,留在殷墟地下的龍骨龜甲上,留在雅典特爾斐的神殿大門上。互聯網時代,它們也留在了大家的博客里,留在了 BBS 論壇里,留在了知乎里。
知乎早就確立了自己的使命——讓人們更好地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找到自己的解答。我們致力于服務那些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精氣神的人,服務那些勇于探索、熱愛分享、真誠交流的人。
我們共同組建了容納億萬用戶的知乎社區。我想,社區是人們相互幫助的工具,社區也是人與人變得親密的方式。也正因為這樣,社區具有互生再造的魅力,社區具有互洽共榮的活力,社區具有自驅生長的動力。
社區也會形成獨特的文化,知乎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社區文化。我認為,一個互聯網社區是否形成了獨特文化,有三個核心標志。
第一,形成了一批有辨識度的專屬詞匯。「謝邀」「認真你就贏了」「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么」「不要跨界強答」「熟人太多,利益相關,匿了」等,這些詞匯想必大家都熟悉。
知乎的邀請回答機制一開始就有。經過初步考證,用戶「flypig」是第一個在回答中表明自己受到了邀請的人,那是 2011 年 1 月 27 日,知乎正式上線的第二天。然后,這個梗就陸續被大家玩了起來,但是措辭并不統一,并不是一開始就叫「謝邀」。有的說「應邀作答」,有的說「多謝邀請」,有的說「被人盛情邀請,所以稍微說一下」,還有的說「為什么要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啊」。
突然有一天,就有了「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謝邀體,也因此走出知乎,沖向世界。
這個詞匯表,到現在還在不斷增加。一開始像暗號,后來有點像方言,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其實好像更像是主流日常用語。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在知乎回答問題,常用「謝邀,人在法院,剛下法庭」。
環球時報,在知乎說「謝邀,人在三環,報道全球」。
航天員王亞平來知乎互動,第一句話就說「謝邀,人在太空,剛下飛船」。
互聯網社區形成自己獨特文化的第二個標志,是形成了基于價值認同的公序良俗和自治公約。知乎就形成了《良性討論公約》,產生了大家共同參與社區維護,眾人當裁判的「眾裁」制度。
第三,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堅定的排異性。知乎用開放的心態歡迎每一位用戶,但我們旗幟鮮明地捍衛科學理性,推崇獨立思考,反對愚昧反智,打擊嘲諷謾罵。
這樣的獨特文化來自于社區,來自于大家,又滋養了社區,讓知乎能夠不斷升級,持續發展。社區沉淀下海量的精彩內容,凝聚了我們的智慧,記錄了時代格局的變遷。
大家想知道,十年來,知乎獲得贊同票最高的回答是哪個嗎?哪個城市聚集了最多的創作者嗎?在這里我做個預告,幾天后,知乎將發布十年萬贊分析報告。
十年里,知乎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時代氣象。在知乎,人們認識自己、探索未知、發現更大的世界。
我們關心時事,當曠日持久的英國脫歐計劃接近尾聲,知乎有豐富詳實的討論,展現談判的來龍去脈。
我們反思災難,為馬航 370 失聯揪心牽掛,為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傷心悲痛,為阻擊新冠疫情吶喊助威。
我們聚焦科技,感受第一張宇宙黑洞照片帶來的震撼,分享「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喜悅。
當屠呦呦接過諾貝爾獎章的那一刻,我們心潮澎湃。
當中國女排時隔 16 年再次捧起大冠軍杯,我們歡呼雀躍。
當科比直升機墜毀的消息傳來,我們哽咽落淚。
我們不僅在知乎上發現更大的世界,也發現美麗的心靈。有一位讓我難以忘懷的用戶,在他短暫的 20 年生命中,從未下過病床,但他面對生命的態度感動了許多人。他的故事像火炬一樣,給了無數知友前行的力量。
這位用戶曾經回答過一個問題:「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需要付出什么代價?會有什么收獲?」在回答的最后,他說:「我希望,每個人因為平凡而獨特,卻不因為獨特而平凡。」
這樣的回答發人深省。我常常在想,多少年之后我們再回望今天,會不會有一些影響世界的決定,就是在知乎上,長出了自己小小的尖角呢?
有人問我,知乎到底長什么樣子?我想,知乎像一個規模空前的虛擬咖啡館。我們穿梭于此,或者仔細聆聽,或者高談闊論,大家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雖是虛擬空間,但知乎始終與真實世界保持同步。真實到虛擬的切換,只是指尖與屏幕的輕輕一劃。在一問一答的交談里,在贊同和關注的互動中,現實的熱鬧和寂靜,溫暖和凄冷,歡喜和煩惱,被一字一句、一屏一幀地記錄下來。時事熱點,在這里解讀剖析;質疑傳言,在這里辨明澄清;觀點態度,在這里碰撞激蕩。
這個世界需要一個敞開心扉的交流空間,需要一個認真友善的討論場景,需要一個高效求解的問答場所。而知乎,借助科技互聯的力量,承擔起這份使命,把問答的能量成倍激發。
今天的知乎,正在快速成長。每天,知乎會新增超過 2000 萬條創作和互動。
我想,在這里最應該致敬的,是各位創作者,也就是知乎上的答主們。
創作者像路燈。在黑夜里,一盞燈,可以帶來光明,一盞燈,可以溫暖心窩。
我自己也是知乎上一名骨灰級的創作者。我回答過生活中的小經驗,比如「有哪些快速入睡的妙招?」,也回答過創業過程中的方法論「創業公司應該如何招人?」。但我更多的,還是從知乎上其他領域的答主身上,從他們分享的知識、經驗和見解里,汲取新知和養分。
而今天的創作者,帶著自己的專業知識,帶著自己的影響力,帶著對世界的熱愛,正在成為全新的內容品牌。我們愿意為所有的創作者,提供足夠的賦能。
我想說,以知乎各個領域的創作者為中心,為廣大用戶創造價值,將是知乎的長期戰略。
兩年前,有個媒體前輩問我:怎么在文章里插入會動的 GIF 圖?這些動圖是哪兒來的?當時我想,這位老師是不是 out 了。其實這有一定的普遍性,表達方式的變化,媒介的升級,是面向所有人的。
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知乎社區增長最快的就是視頻,涌現出一批圖文+視頻的新一代創作者。我們也針對性的推出了新的視頻創作工具和視頻答主扶持計劃。現在那位前輩,已經成為知乎的一名視頻答主。
我認為,在今天的中文互聯網,在媒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內容行業還會不斷拓展邊界。
目前,知乎已經有100 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 10 萬元;有 1000 位頭部創作者,月收入超過 1 萬元。
2021 年,知乎計劃投入總價值數十億元的現金和流量,繼續加大對創作者的支持。
成長路上,知乎也時常受到外界的質疑,比如大 V 被挖,內容水化,格調高冷。
有個朋友跟我抱怨,說知乎總是給他推送談情說愛方面的內容,很俗氣,越來越水了。我開玩笑說,對于內容而言,你有多愛它,它就多愛你,內容對你是絕對忠誠的。
人生海海,各有解答。年輕人難免有情感方面的困惑。這些內容,對他們來說,能夠滿足需要,也能解決問題。我們也思考,怎樣既能擁抱越來越豐富的內容,又盡量減少給用戶帶來的內容噪音。
有人說知乎格調「高冷」。但其實,知乎上的內容非常多元,既有量子糾纏,也有柴米油鹽。既有多愁善感,也有出國考研。既有詩與遠方,也有打工賺錢。我們努力做到「高而不冷」「低而不俗」。
我們不回避自己的問題。處于高速發展期的互聯網企業,容易出現「三化」風險——對環境感知的鈍化、企業機體的老化和創新能力的弱化。面對問題,應該做的不是解釋,而是解決。
值得欣慰的是,在過去的一兩年中,我們在用戶和商業增長上,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勢頭。
2019 年五四青年節,我與一所高校的大學生朋友對話。那天我問大家,有誰是知乎的用戶?全場齊刷刷地舉起了手,包括現場的攝影師。我特別高興,就繼續問,誰是知乎的付費用戶?結果,舉起的手幾乎全放下了,場面十分尷尬。
僅僅過了一年半,現在知乎月活躍付費用戶數已經超過 250 萬,總內容數超過 300 萬,年訪問人次超過 30 億。
在惠施提問莊子的兩千多年后,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知乎活躍用戶中,18-35 歲的青年占比約 75%,他們正處在人生的「第二個十八年」,正處在從認識世界邁向影響世界、改變世界的關鍵階段。知乎該如何更好地為他們提供服務?進而讓世界變得更好?
知乎社區的問答和內容篩選機制,鼓勵真誠的表達、專業的討論、友善的互動,保證了高質量內容的持續產出、廣泛傳播和長久沉淀。
在這里,我們希望人們能夠收獲知識和智慧;在這里,我們希望人們能獲得溫暖和情感;在這里,我們希望人們能凝聚成集體的觀念和態度,為更好的世界提供力量。
或許,在知乎社區這個「虛擬咖啡館」,已經悄然孕育著一些改變世界的「小尖角」。
或許,這就是知乎在大國崛起、文化自信現實背景下的價值坐標。
中國女排奪冠的那一刻,知乎用戶不僅在慶賀,更反思為什么之前沉寂多年?屠呦呦登上諾貝爾獎臺,知乎用戶不僅在歡呼,更探討如何讓中國傳統醫學走向世界。
我們凝聚共識。在順風車接連出現乘客被害時,知乎用戶明確指出平臺安全防控的薄弱環節,為保障出行安全出謀劃策。
我們守望相助,當一位患者因「重癥肺炎」而生命垂危時,知乎用戶立即展開跨國接力,僅用兩天時間就將救命藥從日本送到患者家屬手中,挽救了一條鮮活的生命。
我們提供鏡鑒。當巴黎圣母院發生火災僅四分鐘后,知乎上就產生專業討論,既對世界名勝損毀遺憾惋惜,也為中國文物保護貢獻方案。
在知乎,我們用提問和回答記錄了一代人的心靈圖譜和精神軌跡。在這個接連我們彼此的社區里,有人提問,就一定有人回答。
如何擊退新冠疫情,有鐘南山的回答。
如何戰勝貧困,有百萬扶貧干部的回答。
如何建設更加美好的祖國,有知乎億萬用戶的回答。
那么,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會怎么回答?
你給自己的回答,你給未來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