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設廠后的“臺積電”要在南京擴產,為了狙擊中芯國際?
近日,臺積電在臨時董事會上宣布,將斥資28.87億美元,擴充南京廠產能,并切入七年來未曾擴建的28nm制程,2022年下半年開始量產,2023年中達到4萬片的目標。消息一經報道,立刻引發熱議。有人認為,去年宣布赴美設廠后的臺積電,現在又要在南京擴產,難道為了狙擊中芯國際?
實際上,去年對華為事件的處理上體現了臺積電對待客戶的把握。華為在被美國制裁后,臺積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在力求繼續供貨華為的可能性。甚至在2020年9月15日美國要求正式斷供華為之前,臺積電公開表示與其他訂貨商進行協商,調動一切資源全力趕工華為麒麟芯片。
但在臺積電的“體面”之下,這家公司卻在時刻緊盯大陸芯片制造企業,并曾在中芯國際高速發展之時,接連發起法律訴訟,阻止競爭對手發展。
曾“攪局”中芯國際
近日,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在公開演講中指出,在中國過去20年幾百億美元的補貼之后,中國的半導體制造仍然落后臺積電五年以上,邏輯半導體的設計仍落后一到二年。“大陸現在還不是對手,尤其在晶圓制造方面。”
實際上,臺積電對中芯國際并未真正放下過戒心,多年前張忠謀就曾鐵腕按下競爭對手中芯國際的暫停鍵。這就要提到他與張汝京的那段歷史。
2000年,在臺灣創立的世大半導體被臺積電以51億美元收購后,創始人張汝京拒絕了張忠謀的挽留,離開臺灣,到大陸創立了中芯國際。僅僅13個月后,中芯國際利用大量的二手半導體設備,很快就把廠房就建了起來。2001年9月,中芯國際開始投產,兩年后就正式邁入90nm制程,2004年銷售額就達到9.75億元,并在中國香港和美國兩地掛牌上市,躋身全球第四大芯片制造廠。
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看到了中芯國際的高速發展態勢,臺積電向中芯國際提出了訴訟,稱中芯國際員工盜取臺積電商業秘密,向其索賠10億美元。這次訴訟最終以兩家公司的和解而告一段落,中芯國際賠償臺積電1.75億美元。
但和解過去還不到兩年時間,臺積電再次在美國起訴中芯國際,這份巨長的訴訟狀中涉及65項商業機密。當時剛剛初創的中芯國際并沒有太多國際訴訟的應對經驗。
2009年,在美國加州聯邦地方法院的判決下,中芯國際敗訴,并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分四年向臺積電賠償2億美元現金,同時向臺積電支付8%股權,外加授出2%的認股權。這場敗訴也直接導致了主導中芯國際高速發展的關鍵人物——張汝京的離職,他曾表示:“官司讓我精疲力盡,對這個結果也感到失望。”
也有外界稱,在遭到二次起訴時,中芯國際在技術上已經突破了45nm,正處在關鍵時刻,與臺積電的技術代際越縮越小。而臺積電發起的訴訟,無疑給了它一記重拳,深陷官司的中芯國際就此偏離了之前的快車道。
張汝京離開后,中芯國際陷入了長久的控制權之爭,直到2014年,隨著國家集成電路投資基金的成立,新的管理團隊上任,特別是在2019年華為遭遇打壓后,才終于又步入正軌,開始了戰時狀態的追趕。
大舉投資赴美設廠
在打擊中芯國際的另一方面,臺積電卻在大舉向美國投資,因為它也面臨來自美國的一系列潛在風險。
2020年底,臺積電宣布,赴美設廠的立案通過,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興建5納米先進制程的晶圓廠,投資金額高達120億美元,規劃月產能為2萬片,預計今年動工并于2024年量產,料將創造1600個高科技就業崗位。
但張忠謀并不看好臺積電赴美建廠。張忠謀表示,對比美國和中國臺灣芯片制造條件,美國制造的單位成本顯然很高。在土地、水、電方面,雖然美國為臺積電提供優惠,但在人才方面美國處于弱勢,中國臺灣有大量敬業、優秀的工程師、技工、作業員愿意加入制造業,因此,“暫時的、短期的補貼不能彌補長期的競爭劣勢”。
臺積電的下游企業,如土木建筑、水電氣、無塵室工程等供應商也感到隨臺積電赴美的困難。一些企業稱,赴美成本較高,需有相當的把握才會做出決策。根據媒體報道,一些下游承包商評估后不想去,“美國建一個廠,中國臺灣可以建三四個廠”。
臺積電為何在如此情況下赴美建廠?行業人士認為,因為臺積電可能面臨美國競爭和卡脖子的風險。
歷史上,英特爾曾是芯片制造行業的王者,但后來被臺積電趕超。在當今全球芯片制造市場中,臺積電占到了56%的份額。美國現在期望英特爾能重現雄風。
今年3月,早就放棄代工業務的英特爾宣布重操舊業,回歸芯片代工制造。目前,英特爾與臺積電仍有一定的差距。臺積電5nm的制程已經在2020年開始量產,3nm的制程預計將于2022年下半年提前量產。而英特爾剛剛步入7nm制程,預計首批產品將在2023年交付給客戶。
有媒體分析,可能美國會要求臺積電進行技術轉移。學者湯明哲分享自己對臺積電赴美設廠的想法時稱,美政府給予臺積電稅收與土地等優惠,但恐怕也會要求臺積電將技術轉移給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他認為:“因為英特爾輸掉了,輸掉后開始急了,尋求美政府的幫忙,政府就找臺積電來設廠,第一步臺積電設廠要多少地、多少錢都沒有問題,但第二步美國要擁有自己的IP,就會開始要求臺積電技術轉移,到時候你能說不嗎?”
4月12日,美國舉行了一次緊急磋商會議,英特爾、臺積電、三星等19家企業被匯聚在一起,拜登也短暫出席。有媒體指出,美國此舉是想利用臺積電和三星的力量重振美國芯片制造。
另一方面,臺積電也面臨美國卡脖子的風險。臺積電的設備投資正持續迅速擴大,預計2021年比上年增加8成,達到約300億美元,計劃今后3年總計投資1000億美元。但值得注意的是,臺積電深度依賴美國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供應商,它的先進制程,如5nm、3nm,都與美國企業包括應用材料公司和泛林集團密不可分。 這些公司的設備為臺積電保持領先提供了基礎。
此前臺積電就曾向蘋果公司等企業,發布報告表達了擔憂,稱因貿易保護主義對半導體行業造成的一系列潛在不利局面,包括延遲或拒絕出口許可證,額外的出口管制措施以及其他關稅或非關稅壁壘,“甚至會無法使用這些芯片設備”。
在上述的競爭和卡脖子等種種風險下,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4月12日美國的緊急磋商會議表態,臺積電赴美5nm先進晶圓廠計劃,是美國史上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資案之一,“他有信心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