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高管離職創業,VC一出手就是16億
近日,廣東高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高景)獲16億元融資的消息傳來,讓熱衷投資的人士多了些躁動。光伏新能源行業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雙碳政策的刺激下,發展勢頭強勁,吸引VC趕來投資。
這次VC選擇的投資對象是徐志群。從晶科能源離職后,徐志群創立了廣東高景等多家公司。他與IDG資本、華發集團兩大資本聯合,開始了硅片光伏新能源的創業。在后續的融資中,粵財基金、建信投資、美的資本等資本也參與進來,增加了大家對其的市場想象。業界流傳著廣東高景財大氣粗的故事,這是因為在它剛成立不久,便拿下百億大單,成了業界談資。
徐志群不是第一個離職創業的高管,也不是最后一個。VC早已密切關注高管離職動向,在投資賽道展開了競逐。高管與一般創業人比,具有明顯優勢,會增加VC投資成功率。但是VC對離職高管的投資并非一帆風順,徐志群給VC帶來的究竟是驚喜,還是其它?有待市場持續驗證。
吞下百億大單、豪融16億資金,放棄高位出來單干,資本界前來圍觀
徐志群的事業線在上升,如今投身硅片光伏創業浪潮的他,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剛走出校門的毛頭小伙子了。
時鐘撥回到1990年,徐志群從吉林大學半導體材料與化學專業畢業,充斥著一展專業所長的熱情,決心在硅材料光伏領域深耕。這個時候的徐志群,埋頭科研,工作初期在河南從業,就職于中國四佳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期間公司為他頒發了很多榮譽。在1998年,他還拿到了洛陽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洛陽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離開河南后,徐志群先后在遼寧、上海從事相關工作,到過的公司有圣戈班石英(錦州)有限公司、上海通用硅晶體材料有限公司、海潤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等,負責技術到生產環節的工作,繼續在硅材料領域鉆研,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
2008年12月,徐志群開始進入創業前任職的最后一家公司。江西上饒有一家名叫晶科能源的世界知名光伏企業,徐志群在那里當公司副總裁兼晶圓事業部總經理。徐志群一心致力于技術攻關,提高工藝水平,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順理成章地,他成了2010年的全國勞動模范。
徐志群曾說,切出來光伏發電硅片的金線,就像頭發絲那樣細。彼時,光伏行業生產的金剛線直徑是70微米,這樣的數值幾乎已經達到了生產的極限,但他要讓金剛線的直徑縮小到50微米,來減少原料消耗,降低生產成本。在多數人對這件事情只是聽聽而已的時候,他已經著手研究了。
在晶科能源,徐志群帶領團隊獲得了近50項發明專利,其中徐志群成功研發的“一種漿料的回收方法”,被晶科能源采用后,將公司漿料的回收成本從5000萬元降低至1000萬元,降幅達80%,回收效果也得到保障。該技術優于行業水平。
鑒于徐志群對公司的付出,讓他在2019年升任公司首席運營官時,得到了公司CEO陳康平的高度評價,“在晶科能源任職的10多年中,徐先生為公司的垂直一體化與高效運作做出巨大貢獻。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出色的執行能力,徐先生能夠有效地幫助公司實現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的高效運作,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多樣化產品的市場需求。他的豐富的運營領導經驗,上任后將幫助公司執行既定的戰略。”
在晶科能源首席運營官位子上坐了近兩年,徐志群便向晶科能源提出離職。離開晶科能源的他,開始創業并擔任廣東高景等公司CEO。說起他的創業業績,繞不過去那兩個百億大單。第一個百億大單是與珠海國資委簽下的總投資約170億元、50GW硅片產能的項目協議,第二個百億大單是與新特能源等簽署《戰略合作買賣協議書》,分四年向其采購原生多晶硅15.24萬噸,協議總金額約219.44億元。最近,廣東高景又獲得由粵財基金、建信投資、IDG資本、美的資本、深投控、中國人壽、華發集團、上海愛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參投的16億元A輪融資。因此,財大氣粗成為大家對這家光伏新能源新勢力的印象。
不得不說,在徐志群管理下,“高景速度”隨著公司項目落地引來業界圍觀,成為其切入光伏行業的名片之一。其廣東珠海切片項目與青海西寧的拉晶項目,首期涉及15GW產能,高景科技僅耗時140天、93天便完成了從開工到投產的全過程。
有人說,徐志群是伴隨光伏行業發展的新型高新技術綜合管理人才,如今看起來,確實是。
一家新起的硅片光伏獨角獸,引得IDG資本、華發集團與其深度鏈接
廣東高景成立不足四年,卻讓業界為之側目。有媒體預判,廣東高景有望改變現有硅片產業格局,行業格局將不再是僅有隆基股份與中環股份的雙寡頭,而是加上廣東高景后的“三足鼎立”局面。
這背后,少不了資本操盤,而IDG資本、華發集團就是押注廣東高景的大金主。IDG資本是最早進入我國的外資投資基金,也是我國最早投資光伏產業的投資機構,已成為我國風險投資行業的領先者。其管理了規模近千億的十支人民幣基金,在我國投出了騰訊、百度、搜狐等600多家知名企業,具有獨到的投資眼光。華發集團與珠海經濟特區同齡,是廣東珠海最大的綜合型企業集團和全國知名的領先企業,打造廣東省光伏新能源產業集群,華發集團發揮著排頭兵的作用,已將光伏新能源列為其核心實體產業之一。
IDG資本與華發集團曾共同投資過愛旭股份,得益于兩者的注資,愛旭股份營收由2016年的16億元躍升至2019年的60億元,至2019年,愛旭股份借殼“ST新梅”上市,兩者資本均翻了幾番。IDG資本與華發集團還曾聯手殺入中環集團百億股權混改競標局,最后因不敵李東升的TCL科技敗下陣來,從這件事可見他們極具資本實力且資本背景深厚。
事實上,不僅IDG資本與華發集團間資本關系深厚,兩者與廣東高景的關系也深厚。兩者均是廣東高景的創始股東,其中,廣東高景原名為“珠海華發實體平臺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背后是華發集團資本。目前,廣東高景未公布股東股權占比,但其部分股東均有來自華發集團方面的投資。
IDG資本與華發集團此番增資廣東高景,引來新投資方如粵財基金、建信投資、美的資本、深投控、中國人壽、上海愛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提升了廣東高景的市場認可度。此次投資,對IDG資本來說,是認準了其在光伏新能源市場的價值,對華發集團來說,是出于布局關鍵環節全覆蓋的光伏領域全產業鏈的考慮。其他資本則基于行業市場判斷,選投了這一熱門行業。
據了解,廣東高景將在今年利用這筆融資建設原計劃于2023年啟動的三期20GW項目,幫助50GW產能目標提早實現。屆時,廣東高景將達到350億產值規模,躋身硅片光伏新能源行業第一梯隊。為產業鏈兩萬人次提供就業機會,助力西寧及珠海打造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同時,50GW的終端產品將每年減少碳排放7000萬噸,為全國乃至全球節能減排事業貢獻力量。
VC追捧高管創業或一戰成名,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很多從大廠出來的高管,甚至沒離職前,就會受到VC的關注。有VC表示,與一般創業人比,離職創業高管能準確抓住VC憂慮點,為VC降低溝通成本,來自大廠的歷練,更有助于公司度過初創期,讓他們更準確地把錢投出去,然后賺得盆滿缽滿。如此一來,投資離職高管,成了VC的上乘選擇。
VC專做好項目。如北京蜂巢世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蜂巢科技)的創始人夏勇峰,在小米的時候,創建了小米生態鏈,離開小米后的創業項目涉及小米生態鏈與元宇宙,專攻自己擅長的領域。蜂巢科技曾在2021年獲得由啟明創投領投,創世伙伴資本、云啟資本、鐘鼎資本、賽富投資基金跟投的Pre-A輪千萬美元融資。
再如前百度研究院執行院長余凱從百度離職后創立了地平線機器人,選擇了一條自動駕駛商業化路線,成為我國AI界車規級前裝量產第一芯。地平線成立兩個月后,獲得了紅杉中國、高瓴資本、金沙江創投等7家知名機構的投資。目前,地平線估值高達50億美元。
VC眼中的好項目也會遭遇“不測風云”。如曾在美國Enreach Technology公司任副總裁的崔建平,離職后創辦亞洲互動傳媒。2005年紅杉資本向其投資,也吸引了不少資本參投。2007年,亞洲互動傳媒成為我國第一家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后來,該公司上市僅一年就退市,原因是崔建平挪用上市公司資金填補北京海豚科技發展公司漏洞。消息一出,VC皆憤慨看錯人。
VC追捧離職高管已達到白熱化程度。部分頭部VC建立“巨頭人才庫”,專門捕捉大廠高管的離職動向,不放過任何投資機會。但是,VC也要小心提防,增加對投資中不可控因素的研判,免得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