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了新能源的VC,開始拉群“集體懺悔”了
“新能源明年就一地雞毛了。”“不,今年就是了。”
原以為新能源是2023年為數不多確定的風口,應該一片火熱才對,但陸續聽到市場上傳來新能源投資人和FA的悲觀態度,這多少讓人有些意外。
觀點并非空穴風。
自2023年開年以來,二級市場碳酸鋰的價格已經連跌近50天,堪稱跌到“鋰”譜,3個月鋰價跌去60%;新能源車也遭遇多重夾擊,先是國家補貼退出,接著特斯拉大幅降價,掀起價格戰,再加上燃油車“自殺式”降價,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明顯動力不足;資金又不斷從新能源涌入人工智能,AI賽道獨領風騷……
種種跡象傳導至一級市場,新能源投資人無奈表示,“原來愛真的會消失,AI要接過新能源大旗了。”
艱難找項目,艱難推項目
“像鋰電、光伏的機會能投的幾乎都投完了。” 新能源投資人坦言。
新能源投資的火熱自2022年開始,投資人大面積掃項目,行業集中度和一九效應已經顯現。但到了今年,如果還只局限于新能源整車和電芯電池系統,投資大概率不會好看。
雖說今年開年,不少新能源投資人開始“報復性出差”,全國各地到處飛,但多數停留在“看上去很忙”,實際上好項目并不多,基本都是“光看不投”。
“今年出差明顯感覺項目排不滿,每天也就1-2場,跟去年差遠了,去年一天至少3場,項目可太多了。”新能源投資人感嘆道,現在市面的項目,基本都是之前看過的那些,要么技術不行,要么估值太高,眼前一亮的新項目幾乎沒有。
“現在就是把去年看過的項目拿出來捋一捋。”新能源FA也深有同感,“今年的項目都是存貨,畢竟經歷了2022年新能源項目的集中爆發,短時間內不會再有顛覆性的新技術出來。加上,投資人篩選項目的‘審美’也提高了,普通項目都看不上了”。
“艱難找項目,艱難推項目”,這是新能源投資人的普遍現狀。目前,市場上只剩下兩類項目值得投資人和FA推一推。
一類是細分賽道里為數不多的幾家頭部項目。技術路線確定,商業模式跑通,不過估值都不便宜。前述投資人表示,如果公司和行業真的發展好,即便是高估值也可以被消化,關鍵是一票難求。
“跟創始人沒點私交,份額壓根搶不到”。
另一類是技術尚處早期,有潛在發展空間的項目,也有同樣問題。一位新能源投資人復盤項目不過會的經驗,“新技術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更何況下游客戶認知還沒樹立,價格上不去,IC普遍認為風險大,不想賭。”
而且,“現在就連早期項目估值都在天上。”
AI要接過大旗了
新能源投資的窘境,是產業周期和投資周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參照產業周期,新能源的估值下滑正對應了產能“去泡沫”階段。
“目前供給嚴重過剩。供給端大干快上,產能陸續起量;需求端車賣不動,傳導上來需求不行。估值回調很正常。”新能源投資人表示,新能源本質是制造業,會受到由波峰到波谷的周期影響,前兩年是波峰,這兩年需求下降,產能過剩,估值也下滑進入波谷期。
產業波谷只是短期供求失衡導致的。對于長期看好新能源的投資人,這也是進場的好時機。前述投資人表示,“以碳酸鋰價格下降很快,以前好公司,幾十家機構圍著,估值很貴不好談,現在市場調整,我們可以用相對合理的價格投到心目中的好公司。”
其次,風口輪動、主題更迭,也是投資行業的常態。
在經歷了前兩年的火爆追捧之后,新能源的熱度幾乎被透支殆盡,再加上ChatGPT等生成式AI在2022年橫空出世,互聯網大佬、明星投資人紛紛下場AI創業,市場上的熱錢也蠢蠢欲動——一個聽上去更誘人的故事已經出現。
“AI勢必要接過新能源的大旗了。” 新能源投資人坦言,自己在機構里已經沒那么吃香了。
“回想去年,幾乎腳不落地,很少呆在辦公室。”但今年風水輪流轉,看著AI組的投資人忙得焦頭爛額,跟項目方“推杯換盞”,而自己只能眼巴巴坐辦公室梳理過往的老項目。
不少原本看新能源的投資人都跑去看AI了。“因為人手不夠用,很多新入職的投資經理都被轉到AI組了,每人還配了2個實習生,新能源一整組才2個。”另一位新能源投資人酸道。
更深層次的驅動力——LP也想把錢投給AI。某國資LP告訴投中網,“我們退了一些新能源基金的份額,準備找找元宇宙、AI的基金,最好順帶給我們園區落地幾個企業。”
這一點FA也深有體會,“現在新能源投資人都假裝很有錢,項目都推到IC了,結果告訴我LP的錢沒到賬,轉投AI了。”
所有這一切,讓新能源的擁躉們很受傷。前些日子,甚至有新能源投資人和基金經理組了個500人“新能源懺悔群”,集體哭泣,直言“非常后悔”。
集體往上游卷新材料
留守新能源的投資人,還在看些什么?
低垂果實已被摘完,“往上游卷新材料”已是普遍現象。有幾類是目前投資人的關注重點:
碳化硅被新能源投資人視為今年“相對確定性的beta”。碳化硅是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被認為是我國芯片行業“卡脖子”難題的關鍵環節之一,同時也可以應用于整個新能源行業,包括光伏逆變器、新能源汽車里面的電源、逆變器等。
“碳化硅第一股”天岳先進2022年成功在科創板IPO,現市值超344億元,招股書顯示其共有股東41名,其中不乏華為哈勃投資、深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據業內人士透露,天岳先進上市前融資競爭激烈,不少知名VC/PE都在排隊搶份額。
中國第一家從事碳化硅外延晶片研究的創業公司天域半導體,也于今年2月完成了高達12億元的融資,身后投資人陣容豪華,包括華為哈勃、比亞迪等赫赫有名的產業資本,以及不少國資基金。
其次,硅碳負極材料也成了不少新能源投資人關注的細分。硅碳負極擁有著比石墨類負極更高的能量密度等優勢,被視為下一代新型鋰電負極材料,因此也出現了熱門項目被“排隊送錢”的盛況。
另外,就連離商業落地還有一定距離的CCUS概念,也成為了不少新能源投資人今年重點看的方向。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指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簡單講就是把二氧化碳變成各種各樣的綠色化學品。國外已經有多個創業公司,可以生產出由二氧化碳制成的汽車零部件、運動鞋、洗衣粉、太陽鏡,甚至是伏特加。
但CCUS概念在國內尚處早期,有投資人將當下的CCUS比作二十年前的光伏產業,產業鏈條復雜,現階段想要跑通整個商業模式并非易事。CCUS整個產業鏈條涵蓋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捕集-運輸-利用-封存,技術環節眾多。而且,這種復雜性也導致CCUS的成本高企,從前期技術研發,到后期項目落地,各類設備改造、占地成本和配套支撐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因此,進場CCUS項目的門票,也是動輒上億級別。所以,過去兩三年,一級市場投資人對CCUS以觀望和學習為主,很少有人真正出手。
不過,最近有新能源投資人跟投中網透露,CCUS概念的低碳新材已經有幾家跑出來了,“最近在看百奧恒、地聚合物。”
除了上游新材料,氫能、儲能這些新源細分賽道也熱度不減,但門檻普遍較高,留給一級市場財投的機會并不多。
原因也無外乎兩方面:一方面,項目方普遍想拿產業資本的錢,財投很難進去;另一方面,儲能項目價格都不便宜,單筆投資額都很大,“子彈不多”的中小基金投不起。
有投資人透露,“新型儲能現在也貴得離譜,幾百萬的收入,估值要叫到2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