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高瓴右紅杉,人人都愛劉曉丹
各位好,我是瑋鈺,今天聊一個人人都愛的名字,劉曉丹。
藥明康德一則醫療并購基金的公告,再次把“并購女王”帶到臺前。
稍微數數時間,我才發現劉曉丹單飛已經一年半多了,其間先后和紅杉、高瓴、比亞迪、林向紅這些名字聯系在一起。3個月前,她剛剛完成68億并購基金的募資,中間慢悠悠投了3個案子,偶爾做做分享。
對比告別券商震動整個金融圈的大陣仗,這一年佛得簡直像在度假。
人人都在等劉曉丹,等她的大案子,等她的創新,等她為并購市場帶來的新風。但截至目前為止,暫時一場空。
并購市場呼風喚雨十幾年的女投行家,做起基金來出乎意料地“慢”。
別說劉曉丹出手慢,她才是真正的節奏大師。
1、頭號玩家
投行大佬轉型基金的不在少數,“并購女王”劉曉丹也是其一。放在VC/PE市場上,轉型之后的劉曉丹是什么分量?
定義投資人的分量,先看案子。
從2019年8月離開華泰聯合算起,劉曉丹公開可查的出手為3次:8.3億投資華蘭疫苗;1億戰投比亞迪半導體;如果新能源C輪領投。此外,她還宣布攜手藥明康德成立產業并購基金。
3個投資合計10億上下,數量和金額不算驚喜,但盤一盤同局的對手量級蠻驚人。
藥明康德是國內醫藥CRO龍頭,產業基金還出現了LP大佬林向紅的身影;華蘭疫苗的共同投資方是高瓴資本;比亞迪半導體更受矚目——除了國家隊和產業資本,最終留在股東名單上的財務投資人只有紅杉、李錄的喜馬拉雅資本,以及同樣位于深圳的松禾資本和深創投等。
李錄投進去不意外,畢竟比亞迪超過10年的老股東,也是巴菲特入股比亞迪的牽線人;紅杉投進去也不意外,畢竟頂級機構也在這一賽道活躍已久;深創投等本土機構也能理解,畢竟占個“地利”先機。可即便深創投這樣的老牌王者,3000多億的盤子,在這個案子也只得到不到0.2%的股份。
在這場VC/PE幾乎集體錯失的游戲,剛剛上場的劉曉丹,就與這群拼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機構同框了。
場內占位不是無來由的,時間線再往前推看看。
晨壹投資成立之初,紅杉就是劉曉丹的“重要伙伴”,不僅是晨壹占股12%的二股東,沈南鵬還擔任董事。紅杉與“并購女王”淵源已久,雙方曾聯手達成360私有化。如今再度合作,可以預見頭部機構和頂級投行家攜手的天然、巨大的系統性優勢。
劉曉丹的亮相顯然是頂級配置——最頭部的伙伴,最頂級的對手,還有大多數機構搶破頭也擠不進的案子。
說到這,“并購女王”如今的市場地位不言自明,左手高瓴右手紅杉,她從一開始就站在了市場勢能的頂點。
2、女王的絕招
并購市場,人、財、事錯綜復雜,法律、監管條框繁多。顯然,這個圈子不會僅僅因為人緣或性別就享受實質性的優待,拼的還是實打實的業務水平。
劉曉丹的業務能力毋庸置疑,但做到這個層次,肯定還有絕技。那是什么?
按貴圈標準,劉曉丹算得上精英出身,但經歷不算主流,還是個“半路出家”。
劉曉丹北京大學政治學和民商法本碩,畢業留校任教5年。之后離開北大“舒適圈”加入并購財顧公司東方高圣,再之后跳槽漢唐證券,但不到2年,漢唐破產。
這境遇聽上去很災難,但能成“女王”可不是一般人。據報道,當時7、8家券商伸出橄欖枝,劉曉丹成為爭搶的“香餑餑”,當時的投行大佬盛希泰甚至也放下身段三顧茅廬。
而這一切,距離劉曉丹邁入金融圈,不過5年時間。
劉曉丹加盟盛希泰的聯合證券,中間歷經數次艱苦斗爭——聯合證券遭遇收購,人事業務大洗牌,整合期間兩家水火不容,最終兩方劃業務而治。
其間,劉曉丹進行了一波“最強操作”。
2010年前后IPO市場火熱,券商扎堆賺著IPO快錢,劉曉丹卻另辟蹊徑,提前在并購業務做了布局;2013年,并購市場迎來爆發,劉曉丹坐擁先發優勢,憑借一個個扎實的并購案例,短短幾年時間將籍籍無名的地方券商打造成了國內并購的領導者。中國投行“三中一華”格局,“華“便是劉曉丹領導的華泰證券。
至此,劉曉丹完成“并購女王”的蛻變。
半路出家,短短幾年備受追捧,把事業做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高度。僅憑外部信息,很難總結出劉曉丹的成功之道,如果硬要說,恐怕只能樹立天賦、天才這樣的粗淺概括,解決不了問題答案。
劉曉丹最大的本事,恐怕還是節奏。
可千萬不要小看節奏,尤其是金融市場的節奏。并購交易是個極度復雜的工種,要在無數交錯的人事利益之間往返斡旋,節奏從容才是最奢侈的本事。當無數因素堆到“箭在弦上”的那一刻,不管是想推動,或是想暫停,可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信你去翻翻折掉的并購案子,拆墻補墻撕破臉皮,敗也敗得環環相扣,像無法停止下沉的巨輪。
更現實的是,并購交易還是“靠天吃飯”的工種,市場拐點到了哪,系統性機會何時出現,資產價格是否合適,時機恐怕比交易本身更重要。
投資人老愛說非共識,事實也證明反共識的收益最大。劉曉丹正是那個踩在市場非共識節奏點上的一流投行家。
3、奇怪的節奏
好,定義完了劉曉丹是頂級玩家,下一步就該談頂級玩家的市場判斷,行為釋放的信號。
比如2019年8月的單飛,創辦晨壹投資,肯定也是醞釀著抓一把好牌。
但蹊蹺之處在于,劉曉丹的行動意外地“慢”。
這里的慢,不是字面意義的慢,也不是和誰比的慢,而是節奏奇怪透露出的慢。
怎么個奇怪?待我梳理給你看。
首先,初期幾乎沒動作,不論募還是投。劉曉丹的單飛醞釀已久,還提前了半年離開,她在告別信里提道“這并不是一個突然的決定”。報道也有爆料,劉曉丹早在前兩年就著手鍛煉年輕管理層,“扶上馬,走一程”,為離職做鋪墊。
按說籌謀這么久,一定是瞄著機會去的,不信你看其他單飛的投資人,亮相時都是“帶資進組”了。加之“并購女王”的號召力,前半段的佛系大概率是刻意的“靜止”。
一個頂級投行家,做一件從沒有做過的事情,首先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時機。
所以當你看到她往后退了一退,一定是時機產生了巨大的變量。尤其要注意,光是后退這一步,已經是市場絕大多數人做不到的事情了。
那位說,變量是什么?很可能是注冊制的全面放開。2019年注冊制小試牛刀,同年劉曉丹出山,2020年注冊制正式開閘,一下點燃IPO市場。二級市場剛剛開閘狂歡,發力并購的時點一定需要后撤。
再看下半段,募資有了進展,但出手不算多,僅有3次股權投資,1次上市公司+PE的聯手官宣。2020年3月,晨壹首次出手,8.3億投資華蘭疫苗,同月報道的募資金額僅為3億;5月投資比亞迪,6月募資額陡增至44億,8月飆至57億;12月投資如果新能源;2021月1月,晨壹完成68億基金募集,3月攜手藥明康德。
至此,距離劉曉丹單飛已經一年半多時間了。
除了慢,基金規模也值得玩味。68億乍一看不小,但一旦聯系“并購市場”和“女王劉曉丹”這樣的關鍵詞,倒也算不得“大額”。
規模和節奏都克制,真相大概只有一個——劉曉丹還在熱身。
劉曉丹年初有段講話,叫《熱市場中的冷思考》。她分析了當下的市場和周期,端正了投資者的并購認知,強調了晨壹團隊的能力。其中有一句,簡單得接近常識,但或許是解釋劉曉丹奇怪節奏的關鍵密碼。
“并購市場的繁榮會滯后于IPO爆發后兩三年”。
按照這一規律,并購市場的繁榮大概在明年或后年迎來爆發。再考慮到劉曉丹的并購基金策略——會投偏后期的成長,spin-off也在其中,但更重要的是想抓住產業并購整合的大機會。
凡事預則立,節奏大師的基本素養。劉曉丹推崇這一點,踐行這一點,她常說并購需要做長線準備,在市場蛋糕還沒形成時必須提前布局。
想起劉曉丹投行時代憑借“非共識”的發家史,如今還是熟悉的內個味——劉曉丹在憋大招。
韜晦有度,進退有方。這兩個詞放在劉曉丹身上,是一種紀律,也是一種素養。
4、人人都愛劉曉丹
并購交易,常與“魔鬼”這個字眼放在一起。
但并購女王的人緣特別好,幾乎人人都愛她。金融圈是男性主導的天下,不少女性成功伴隨著強勢和犀利,可這些年也沒見誰把“女魔頭”這種女強人負面標簽往她身上貼。
群眾都愛她。翻翻劉曉丹的報道,評論區永遠一片尊敬和推崇。
同行也愛她。與她有過業務接觸的同行匿名評價,“做事思路十分清晰,既有女性溫婉和感性力,也展現出專業理性的業務判斷能力,難能可貴的是,她不僅考慮自己公司的利益,也充分考慮其他人的利益“。
甚至放話“跟她做一次交易對手,確實是人生幸事”。
投資人企業家更愛她。盤一盤劉曉丹的人脈圈子,除了和紅杉做基金,與高瓴搞項目,劉曉丹還去湖畔大學做分享,給科創板企業家講課互動,投資人會議請到中科院博士、醫療企業家,前不久還跑到張穎的億萬學院和小創業者互動。
學術界,創業者,上市公司老板,VC/PE,美元基金……男性主導的天下,滿地的精明人。劉曉丹一屆女流,標準的投行出身,在證券是塊寶,帶得了隊伍打得了仗,到了一級市場居然也能處處逢源。
要知道,投行家轉行私募投資的不少,但成功的不多,為什么?
業務思維模式不同,重視合規卻不擅長分析價值,缺少一些投資需要的想象力。不同圈層的“水土不服”更要命,圈子文化、行事風格和辦事規則差異很大。打交道的對手亦完全不同,腦補一下上市公司老板和美元基金投資人的做派有多不同,各位自行體會。
劉曉丹跟大家玩得好,這確實是為人處事的段位和智慧,反過來也能說明,人人需要劉曉丹。不僅需要資源和經驗,也需要這種穿越圈層,無縫開展價值連接的稀缺能力。
劉曉丹還有十分可貴的一點。
成大事的人,通常有種異于常人的饑餓感或者好奇心,前者為了安全感,后者為了滿足感。缺乏安全感的人,愛從外部往自己身上拿,愛玩零和游戲;尋求滿足感的人,看得更遠胸懷更大,言和行都趨正向。
綜合種種,劉曉丹屬于后者。她在《溫暖的告別》提到好奇,提到夢想,提到信任,還提到“請相信我們這個行業依然可以有溫暖的告別,美好的傳承,而不全是狗血的陰謀和宿命的輪回”。
沒有正向且強大的內生系統,抵御不了資本市場的暗黑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