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總市值近25萬億,廣東不僅抗疫勇猛,公司上市也“生猛”
提到廣東,你會想起什么?
“坐低,飲杯茶,食個包,慢慢傾。”周星馳在《蓋世豪俠》中的這句口頭禪,似乎寫意了廣東人的生活態度,“慢”生活中透露出處事不驚的從容。
然而,在抗擊新冠病毒的過程中,廣東前排抗疫速度又“快”如雷霆,展現了守護我國“南大門”的責任擔當。
“我馬上到!”“我可以通宵”成為志愿者的口頭禪。自5月21日至30日,廣東省各地已先行上崗疫情防控志愿者超6萬人(次)。據5月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數據顯示,每天全國入境人員中,廣東占90%,白云機場的吞吐量升至全球第一。
從資本市場看,截至5月28日,注冊在廣東省的上市公司數量突破1000家大關,廣東成為除港澳臺外,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上市公司數量突破四位數的省級行政區。廣東省上市公司最新總市值近25萬億元,略低于北京的28.8萬億元,居全國第二。從經濟發展看,在2021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速大比拼中,廣州拿到了一線城市的冠軍。
有充滿煙火氣的美食,又有國際化大都市的抗疫擔當。有打拼企業推動經濟發展的務實,又有年度IPO大省的成績。這座常住人口高達126012510人的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廣東,并不簡單!
01包容開放、敢為人先
廣州以“包容開放”著稱。無論是從不斷擴張的城市規模和人口數量上,均可印證這點。1982年,廣州市外來人口數量為8萬多人,1990年,這一數據增至56萬,2016年,外來常住人口數量達630多萬,占到城市常住人口的45%左右。
如果探究廣州文化中“包容開放”底色的源頭,可追溯到秦漢兩朝。秦漢之前,“自嶺而南,當唐虞三代,為蠻夷之國,是百越之地,亦謂之南越。”這是《通典》中對“南越”的描述。先秦時期,廣東稱為“南越”,因地理位置偏遠,距離文化、經濟相對發達的中原較遠,廣州在相當長時期內處于蠻荒狀態。
在秦漢兩朝、西晉末年、南北宋時期,因戰亂等因素,掀起了三波南遷浪潮。大量漢人進粵帶來了文化的融合與變遷,使粵地的農業和手工業得到很大程度的推進發展。換句話說,在千年前,廣州就已經是移民城市了。此外,在清乾隆時期,廣州十三行外貿易特區蓬勃發展,行至晚清,廣州的向外移民在全球各地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廣府文化圈。
在優越的地理位置,開放的文化環境等多重因素下,廣州開放的文化內核構建起來。
“敢為人先”是廣東的另一標簽。廣東有句諺語,“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意思是,在機遇面前,沒跑在前頭,比敗家還慘。“敢飲頭啖湯”更是成為對廣東人不拘教條,敢于打破框框的描述。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兼容了本土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化的廣東用敢闖敢試的精神推動了改革開放的大潮席卷神州。多年來,廣東誕生了眾多“第一”,第一個開始營業的證券交易所、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第一個土地拍賣交易、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第一家由企業集團創辦的銀行等。
在經濟總量、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外貿進出口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諸多方面,廣東同樣譜寫的無數個“第一”。
秉持“排頭兵”精神,廣東各城市發展的風生水起。廣州舉辦了100多屆廣交會,讓全球市場見證“中國制造”巨大力量;深圳身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擁有我國四大“航空港”之一的“寶安國際機場”和擁有7個港口,吞吐量高達2億噸的“深圳港”。此外,“僑鄉”佛山、“百島之市”珠海、電子信息業發達的東莞等城市各具特色。
廣東已成為中國經濟巨輪前行的重要引擎。
02上市公司突破千家,總市值近25萬億元
據證券時報·數據寶顯示,截至5月28日,注冊在廣東省的上市公司數量突破1000家大關,達到1002家(A股、B股、港股數據統計截止到5月28日,美股數據統計截止到5月27日)。廣東成為除港澳臺外,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上市公司數量突破四位數的省級行政區。北京、浙江分別為683家、653家,居于第二、第三位。廣東省上市公司最新總市值近25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略低于北京的28.8萬億元。
“爭取我省境內上市公司超過660家,新增A股上市公司超過40家”,這是《2020年廣東資本市場重點工作計劃》的目標。2020年,廣東超額完成IPO任務。全年新增60家境內上市公司,連續三年新增數保持全國領先。
據統計,2021年4月份,廣東省共17家企業上市,融資總金額為224億人民幣。其次為蘇、滬、浙、京,上市企業數量分別為8、8、6、5家,融資金額分別為36億、130億、38億、25億。2021年4月、5月廣東省上市公司及背后投資機構情況如下:
2021年4-5月廣東省部分上市公司情況
“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等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發展拉動了經濟發展活力。圍繞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智能機器人產業、區塊鏈與量子信息產業、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等產業,廣東將打造一批戰略性產業集群。
03探索創投公司上市,深圳打響第一槍
據IT桔子顯示,截至目前,廣東省在2021年投資事件共419起,投資總額為782億元,其中,先進制造、企業服務、醫療健康、智能硬件領域備受資本滾珠,這四個領域投資事件分別為65起、65起、62起、58起。在融資輪次上,戰略融資、B輪、并購成為融資金額最多的環節。
二十多年前,作為本土創投的發源地,深圳孕育出深創投、達晨創投、同創偉業、松禾資本等一批老牌投資機構。在人民幣基金發展的20多年中,深圳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創新性探索。
2003年,深圳出臺《深圳經濟特區創業投資條例》,鼓勵和規范創業投資活動。在2010年、2014年、2017年,深圳再次走在全國前列,先后推出股權投資發展、合格境內投資者境外試點、外商投資股權投資企業試點等政策。在不斷推出的創新性政策的支持下,成果不斷涌現。
2020年9月,千燈湖創投小鎮新增20家機構正式入駐。千燈湖創投小鎮是廣東省首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中唯一一個金融類的特色小鎮,致力于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證券投資等新興金融業態。至2020年8月底,千燈湖創投小鎮集聚IDG資本、深創投、粵科等私募基金類機構719家,募集與投資資金規模超901億元。
2020年12月,廣州創投圈迎來“新物種”。在全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首個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特色板塊--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板開板,它將成為廣東省科技創新專板科技成果展示與轉化平臺。
2021年初,深圳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驗田的作用再次發揮出來。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發布了《關于促進深圳股權投資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其中,探索優秀股權投資管理機構上市制度安排、吸引股權投資基金在深圳落戶最高獎勵高達2000萬等措施引發了行業的高度關注。
“私募基金是一個周期性的行業,上市募集的資金可以作為GP的長期核心資金帶動更多的LP資金,有助于形成長期資本,活躍資本市場的流動性。”深創投董事長倪澤望曾對此發表評論。
探索創投公司上市,意在最大力度扶持創投機構在深圳的發展。對于在深圳創新經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創投機構來說,不僅代表獲得了來自于深圳市政府認可的和其他市場主體享有的同樣的平等地位,而且意味著這一舉措如能真正落地,則有望形成全國示范,對整個行業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創投是推動城市創新、增強經濟生命力的重要動能之一。歷史的車輪從未止步,創投的發展也隨時代潮流一起浩浩蕩蕩的向前。在這其中,廣東再次擔當起了“排頭兵”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