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50億,女教師圓了上市夢
賺女人錢的上市公司,又多了一家。
7月20日,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錦波生物”)登陸北交所,摘得兩大“殊榮”——“北交所‘最貴’新股”和“北交所重組膠原蛋白第一股”。
當天,錦波生物發行底價為49元/股,報收127.25元/股,漲幅達159.69%。遙想一年前,錦波生物曾自信滿滿,一度將發行底價定為117元/股,之后又兩度下調。而今,資本市場終迎之以“熱烈”。
“還是女人的錢好賺”,這是外界談起錦波生物股價大漲時,一定會提及的一句話。但在業內人士眼里,錦波生物之所以大漲,是因為踩中了功效護膚、核心原料兩大風口。
“當前美妝界有兩大核心原料,透明質酸(又稱“玻尿酸”)和膠原蛋白,分別成就了華熙生物和巨子生物兩家頭部企業,市值都在300億元以上。”聚美麗創始合伙人夏天告訴「市界」,錦波生物作為膠原蛋白的重要供應商,雖然還沒打通品牌環節,但勝在有技術壁壘,因此受到了資本青睞。
乘勢而起,錦波生物的資本征程有路可循,華熙生物、巨子生物皆是前輩。但擺在錦波生物面前的關卡也不少,比如產業化如何實現的問題,又比如產品能否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女教師,終圓上市融資夢
要說最懂女人的,還得是女人。
與華熙生物的趙燕、愛美客的簡軍一樣,錦波生物的掌舵者也是位女性創業者——現年48歲的楊霞。截至7月20日收盤,錦波生物市值85.7億元,持股59.55%的楊霞,身家超50億元,能排進山西富豪榜前十。
不同之處在于,楊霞的經商路,始于科研。
2008年創辦錦波生物之前,楊霞在母校山西醫科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苦于科研原材料時常被國外“卡脖子”,楊霞遂成立公司,領著一群碩士、博士、院士團隊,開始專攻“功能蛋白”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產業化。
2016年,錦波生物開始和復旦、清華、川大等高校合作,并依托學界大牛們,先后成立了多個功能蛋白研究中心,最終攻克“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技術,躍升為“膠原蛋白大王”。
▲(楊霞。圖源/錦波生物官方微信號)
“這種膠原蛋白(錦波生物的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能修復皮膚老化,促進皮膚再生。目前,相關產品主要用于面部真皮組織填充,以糾正額部動力性皺紋,比如眉間紋、額頭紋、魚尾紋。”聯合麗格集團董事長李濱告訴「市界」,當前錦波生物的護城河體現在兩方面:技術壁壘和合規性。
綜觀美妝賽道,想乘上膠原蛋白東風的企業不少,丸美股份、巨子生物都有相關產品護身,但從目前來看,也只有錦波生物的部分產品,拿到了“三類醫療器械”許可。
靠著技術壁壘和合規性優勢,錦波生物從膠原蛋白產品中獲益頗豐。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重組膠原蛋白產品的毛利率分別為78.33%、81.69%和86.05%,分別給錦波生物貢獻了1.01億元、1.63億元和3.34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2.96%、69.81%和85.60%。其余營收占比則由抗HPV生物蛋白產品貢獻。
同一時間段,錦波生物的總營收也是平穩增長。2020年到2022年,其總營收分別為1.61億元、2.33億元和3.90億元,歸母扣非凈利潤分別為0.23億元、0.49億元和1.02億元。
盡管優勢明顯,錦波生物的劣勢也肉眼可見。在招股書里,錦波生物就在“競爭劣勢”一欄里列明兩點:融資渠道單一、品牌認知度不強。抹平上述劣勢,也成了錦波生物的主要上市融資用途。
作為一家曾經低調的藥企,錦波生物真正為美妝業界所關注,源于2021年的一則人事公告。當年8月,前華熙生物CEO金雪坤被任命為錦波生物的總經理,并獲授錦波生物1.93%的期權。
業界猜測,錦波生物想借力這位行業老兵,加快在化妝品領域的掘金。果不其然,當年9月,錦波生物的相關護膚產品(重源®)就開始試水線下專營店。
與此同時,錦波生物也加快了上市進程。2020年6月,錦波生物先是沖擊科創板IPO,之后因“戰略調整”主動撤回申請,又火速轉戰北交所。而今,錦波生物終于圓了上市融資夢。
下一個“玻尿酸”?
作為美妝領域的兩大原料“新貴”,膠原蛋白和玻尿酸齊名。
“這兩大活性原料有兩個共性。其一,都是人體原本就有的,功效、安全性普遍受認可;其二,當前針對這兩類原料,中國企業已經有了相對領先的制備工藝,被視為‘突破化妝品重點原料卡脖子’的希望。”夏天告訴「市界」。
但在資本市場,玻尿酸的熱度一度被無限推高,膠原蛋白明顯遜之。
從第一款玻尿酸進入中國算起,迄今不過二十年,但玻尿酸家族早已擠進了30多個成員,并誕生了華熙生物、愛美客、昊海生科,并稱“玻尿酸三劍客”。截至目前,三者的市值分別為434億元、943億元和128億元。
而在膠原蛋白賽道,也不過才三個主要玩家:2022年11月上市的巨子生物、剛叩開資本大門的錦波生物,以及還在門外排隊的創爾生物。
業界普遍認為,膠原蛋白前景廣闊。據全球增長咨詢機構Frost&Sullivan的數據顯示,2022年膠原蛋白迎來行業的“爆發”,市場規模同比增長71.3%至185億元,預計2027年將突破千億元。
楊霞也不止一次為膠原蛋白站臺,稱“玻尿酸在細胞外基質里面占了15%,而膠原蛋白有85%,這么大的一個比例是有可能形成一個大的產業”。
但處于千億賽道上的玩家們,實則各有其憂慮。
巨子生物成立于2000年,是“類人膠原蛋白”的開創者,旗下有可復美和可麗金兩大品牌。但從籌劃上市至今,巨子生物始終難以擺脫“智商稅”“重營銷輕研發”等質疑。而其不及華熙生物40%的產能,又意味著短期內價格很難降下來。
成立于2002年的創爾生物,主要從事活性膠原原料、醫療器械及生物護膚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曾經一度,創爾生物吃了不少“械字號面膜”的紅利,但相關概念被禁后,營收受影響的創爾生物,不得已終止科創板IPO,后轉戰北交所。
而剛在北交所上市成功的錦波生物,則還得直面消費者認可、產業化兩大難題。盡管在業內有一定聲量,但錦波生物旗下的產品——重源和肌頻,并不被消費者熟知。為此,錦波生物在招股書中表示,會將融資用于市場推廣,同時已經在擴建生產線。
▲(圖源/錦波生物官方微信號)
把視線從單個企業身上移走,綜觀行業本身,膠原蛋白距離成為下一個“玻尿酸”,也還有一段路要走。
“目前市場上,玻尿酸產品的價格從幾百到上萬元不等,膠原類產品也有從千元到萬元級別。但從消費者認知的角度來看,大家對玻尿酸產品的理解相對直觀,填充也好,補水也好,做完治療后即時效果明顯。”李濱告訴「市界」,對比而言,膠原類產品的效果是“漸進式變化”的。
也就是說,從整個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價格相對更高、效果不夠“肉眼可見”的膠原蛋白產品,仍舊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