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香港IPO了,中產最愛的酒店
繼早前市場傳聞中概股禾賽科技、小馬智行等已以保密形式申請香港第二上市,最新又傳出連鎖酒店品牌亞朵正在考慮赴香港第二上市。
亞朵,是一家中國領先的生活方式集團,主要經營酒店、零售兩大業務板塊。根據Frost & Sullivan的資料,按2024年底的客房數量來看,亞朵為中國最大的中高端酒店連鎖。公司的酒店網絡已覆蓋中國209個城市,共計1,619家酒店、183,184間客房。
2022年11月11日,亞朵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目前其市值約45.85億美元。
從西安永寧門的第一縷人文光環到納斯達克上市資本高光,亞朵的步伐邁的很大。
五年間酒店數從570家激增至1727家,2024年新店471家增速高達63%,一舉登頂中國中高端酒店市場。
但高光之下,裂痕已如蛛網蔓延。 2025年一季度股東凈利下滑5.5%,酒店主業三大核心指標全線下挫:日均房價跌至418元,入住率降3.1個百分點,單房收益暴跌7.2%。更刺眼的是“醫院枕套”丑聞、天價房風波頻發,1480余條投訴將“人文濾鏡”擊得粉碎。當員工自嘲為“枕頭推銷員”,當顧客抱怨“亞朵淪為枕頭展廳”,那個曾讓中產心甘情愿支付溢價的人文酒店,正在被規模反噬。
赴港二次上市已成燃眉之急。46.6億美元市值難掩地緣寒意。
特朗普政府收緊《外國公司問責法》的陰影下,禾賽科技、愛奇藝、小馬智行等中概股正集體鋪設“逃生艙”。
2018年至今33家中概股返港的浪潮,既為規避風險,更為爭奪更高估值。
“A股夢碎”到“納斯達克高光”
亞朵酒店的創始人王海軍給自己起了個武俠風的花名“耶律胤”,一如他破釜沉舟的創業姿態。這位燕山大學旅游系科班生,曾是如家、漢庭創始團隊核心成員,深諳連鎖酒店痛點:“識別度不高,挺無趣的。”
敏銳地洞察到這一商機后,他不滿足于傳統酒店的模式,決心打造一家獨具特色的人文酒店。耶律胤希望通過將書本、影集、溫馨服務等元素巧妙融合,為客人營造出與眾不同的住宿體驗,于是亞朵酒店應運而生。
起初,耶律胤將創業根據地選在西安和成都。這兩個城市不僅租金相對較低,而且客源充足,既有穩定的商務客源,又不乏來自各地的旅游客源,為亞朵酒店的初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2013 年 8 月,亞朵第一家「人文?攝影」主題酒店在西安永寧門東南角正式開業,開啟了亞朵在酒店行業的發展征程。
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當亞朵門店開到 30 余家時,資金短缺問題接踵而至。耶律胤沒有輕易放棄,他憑借自己在酒店行業的深厚積累和廣泛人脈,真誠地向潛在投資者闡述亞朵的實際情況與發展前景,成功獲得了 2000 萬融資。這次融資不僅緩解了資金壓力,還促使亞朵從重資產模式向輕資產模式轉變,從直營模式向管理輸出模式轉型,為后續的擴張奠定了堅實基礎。
后來,亞朵酒店的發展越來越快,過程中自然吸引了眾多知名投資方的目光。
2015 年初,亞朵憑借良好的發展態勢和獨特的商業模式,獲得了 B 輪 3000 萬美元融資。此后,亞朵的發展進入加速期,旗下品牌不斷豐富,除了亞朵酒店,還推出了輕居、THE DRAMA、長租公寓等多概念酒店品牌,并積極拓展消費金融、B2C 產品線等業務領域。
2012 年底,德暉資本完成了對亞朵的 A 輪 1600 萬美元投資;2016 年,亞朵完成 1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其中君聯資本作為投資方之一;同樣在 2016 年的 C 輪融資中,阿里巴巴榮譽合伙人陸兆禧也作為投資人之一參與其中;2017 年,亞朵完成 D 輪融資,去哪兒網作為投資方之一出現。此外,攜程也通過子公司對亞朵進行了投資,持股比例達到 14.8%。
當一切準備就緒后,只差IPO的臨門一腳,但是亞朵的這段IPO之旅并不順利。
亞朵酒店在最終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之前,其資本之路可謂一波三折。
早前在沖刺A股市場時,公司曾兩度經歷輔導終止:先是2019年6月與中信建投簽署輔導協議并完成備案,卻在同年9月意外地雙方協商終止了合作;隨后在2020年1月,亞朵轉投中金公司作為輔導機構,然而這次嘗試在推進至申請輔導驗收階段后,也悄然終止,未能開花結果。
轉向美股市場同樣充滿變數。2021年6月首次提交招股書時,亞朵雄心勃勃,計劃發行近1975萬股美國存托憑證(ADS),每股定價在13.5至15.5美元之間,期望募集高達3億美元左右的資金。當時敲定的上市日期為當年7月1日,然而就在臨門一腳的前夕,投資者卻接到通知稱上市時間待定,并獲準撤回認購申請。
直到2022年11月,即一年半之后,亞朵才重新遞交招股書并最終圓夢納斯達克。不過,這次上市的規模顯著縮水:每股ADS的定價區間降至11-13美元,發行股數也大幅減少到475萬股,最終募資額僅在5200萬至6200萬美元之間。與此前3億美元的募資目標相比,縮水幅度高達約80%。
盡管募資規模遠低于預期,但資本市場對亞朵的上市給予了積極回應。掛牌首日,其股價大幅高開,漲幅一度超過40%,盤中觸及14.63美元的高點,公司市值也隨之突破19億美元大關。
獲得資本市場的助力后,亞朵開啟了高速擴張模式。自2020年底至2025年3月底這不到五年的時間里,其酒店網絡從570家急速增長至1727家,客房總量突破19.4萬間。此外,還有755家酒店正處于開發階段。擴張速度在2024年達到頂峰,當年新開門店高達471家,同比增速驚人地達到了63%。
這種迅猛的門店擴張直接轉化為亮眼的業績增長。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收72.48億元,同比飆升55.3%;調整后凈利潤達13.06億元,增長44.6%。增長勢頭延續至2025年第一季度,當季營收19.06億元,同比增長29.8%;經調整凈利潤3.45億元,增幅為32.3%。
憑借這一輪疾速擴張,亞朵成功登頂中國中高端連鎖酒店市場。根據Frost & Sullivan的數據,截至2024年底,按客房數量計算,亞朵已成為國內最大的中高端酒店連鎖品牌,其酒店網絡已覆蓋全國209個城市,總計擁有1,619家酒店和183,184間客房。
近期市場傳聞亞朵計劃進行新一輪數億美元規模的募資,這與當年美股上市的數千萬美元融資形成鮮明對比,也清晰地映射出公司持續擴張的戰略野心。規模已數倍于前的亞朵,正尋求更多資本“燃料”,為其下一階段的規模化增長提供強勁動力。
口碑翻車、業績承壓,二次IPO迫在眉睫
資本加持下的亞朵猶如裝上了高速引擎,短短五年間酒店數量從570家激增至1727家,客房總量突破19.4萬間,755家新店蓄勢待發。
這種近乎瘋狂的擴張速度在2024年達到頂峰——全年新開門店471家,增速高達63%,助推其登頂中國中高端連鎖酒店市場王座。
規模神話直接轉化為亮眼的財報數據:2024年營收72.48億元,同比飆升55.3%;調整后凈利潤13.06億元,增長44.6%。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與凈利潤仍保持近30%的同比增長。
然而數字狂歡背后,裂痕已然顯現。2025年一季度股東凈利潤同比下滑5.5%,銷售費用激增61.7%至2.83億元……
更嚴峻的挑戰來自酒店主業的全面失速。日均房價跌至418元,較五年前縮水11.5元;入住率下滑3.1個百分點至70.2%;單房收益暴跌7.2%至304.4元,三項核心指標同步走低,揭示出中端酒店價格混戰的殘酷現實。
值得一提的是,酒店主頁略顯疲軟的同時,亞朵的零售業務卻干的風生水起。根據財報,2024年,亞朵賣了380萬只枕頭、77萬條涼被。
零售業務占總營收比重已攀升至30%,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二引擎”。創始人王海軍對此寄予厚望,預計2025年零售收入增速不低于35%
高增長背后亦有隱憂:2025年第一季度銷售及營銷費用飆升至2.83億元,同比激增61.7%,占營收比達14.8%。目前,老對手華住憑借2.7億會員資源殺入寢具市場,亞朵的營銷成本或將進一步水漲船高。
當亞朵將枕頭賣到造年銷380萬只的奇跡時,其客房價格卻被迫降至比枕頭還低的水平,這種諷刺性反差恰是商業模式失衡的縮影。
零售引擎的光環下,加盟商正承受著雙重擠壓:一邊是強制采購的高價寢具推升運營成本,另一邊是房價下行壓縮利潤空間。東莞代工廠生產的枕頭以零售價17%-35%的折扣供給加盟店,卻要求顧客支付全價,這種供應鏈暴利引發大量“平替”產品涌現,進一步瓦解品牌溢價。
輕資產擴張的代價在2025年集中爆發,口碑翻車成為過去一段時間亞朵的關鍵詞。
長白山亞朵因稻米節音樂會房價飆至5000元遭監管部門約談,貴陽噴水池店因哄抬價格被立案調查,動態定價機制在加盟體系下徹底失控。更致命的是杭州某加盟店曝出的“醫院枕套”事件——帶有附近醫院標識的布草被放入客房,官方解釋“洗滌供應商分揀失誤”難以平息輿論風暴。
黑貓投訴平臺上1480余條投訴中,衛生不達標與服務滯后成為高頻詞,昔日文藝青年追捧的“人文酒店”濾鏡碎了一地。某加盟商坦言管理脫節的根源:“亞朵派出的店長流動率極高,新員工培訓未完成就匆忙上崗”。
資本盛宴從不會自動解決信任危機。二次上市或許能緩解資金焦慮,但能否修復被“高價房”與“醫院枕套”灼傷的信任鏈?
當員工戲稱自己為“枕頭推銷員”,當顧客抱怨“亞朵已淪為枕頭展廳”,那個曾讓中產階層心甘情愿支付429元房價的亞朵,正站在規模與品質的十字路口。
赴港IPO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拷問的開始:當資本潮水退去,是要做華住錦江們敬畏的對手,還是成為商學院教材里又一個被擴張反噬的案例?答案不在招股書里,在209個城市中那1727家酒店的每一張病床上。
中概股回歸熱潮
赴港二次上市的決策在此刻顯得尤為迫切。
亞朵46.6億美元市值與三年三倍的美股漲幅,掩飾不了地緣政治的寒意。
特朗普重返白宮后,《外國公司問責法》執行力度再度收緊,禾賽科技、小馬智行同期籌劃港股上市的中概股們,正在為可能的退市風險鋪設“逃生艙”。
2025年,中概股赴港二次IPO成為資本市場的一大熱點。
與亞朵同期傳出的消息,愛奇藝或將赴港二次IPO。
作為國內領先的在線視頻平臺,愛奇藝早在2018年便已登陸美股市場,但在2021年首次傳出赴港上市消息后,因業績虧損等因素擱置了計劃。2022年再次傳出赴港上市消息,但未明確時間表。到了2025年,愛奇藝第三次計劃赴港上市,此前的業績壓力或許是其尋求新融資渠道的重要原因。
2024年,愛奇藝實現收入292.25億元,同比下降8.3%;歸母凈利潤7.64億元,同比下降60.3%。2025年一季度,其總營收71.86億元,同比下降9.35%,歸母凈利潤1.82億元,同比下滑72.2%。
除亞朵和愛奇藝外,禾賽科技、小馬智行及文遠知行等企業也被曝出以保密形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此外,拼多多在7月將審計機構更換為香港安永的舉動,同樣被市場解讀為其赴港上市的重要鋪墊。
據Wind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已有33家中概股選擇回歸港股市場。其中,21家企業完成雙重主要上市,另外12家企業則采取第二上市的方式,這些企業的總市值占全部中概股市值的70%以上。
中概股選擇赴港二次IPO的背后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從外部環境來看,全球市場波動加劇,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增加了中概股在美的合規成本和經營風險。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等相關政策的實施,使中概股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和潛在的退市風險。
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擁有成熟完善的資本市場和大量的國際投資者,與內地市場的緊密聯系也為中概股提供了更廣闊的融資渠道和更豐富的資金來源,有助于其在亞太地區的業務拓展。
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推動中概股赴港二次IPO的重要因素。企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二次上市可為中概股籌集資金用于業務拓展、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等,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此外,美股市場對中概股估值普遍偏低,而香港市場對中概股的認知度和接受度較高,回港上市有望提升公司估值也有利于企業后續的股權融資和并購重組等資本運作。
2018年港交所改革上市制度后,降低了對同股不同權和VIE結構公司的上市門檻,為中概股回歸提供了便利條件。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公開表示,香港已建立便利海外上市企業來港雙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監管框架,并指示證監會和港交所積極準備,力爭成為中概股回流的“首選地”。
對香港市場而言,隨著更多中概股的回歸和上市,香港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和總市值將不斷增加,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全球資本市場中的地位和競爭力,使其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隨著更多科技、消費類中概股企業的加入,港股市場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傳統的“金融+地產”逐步轉向“金融+科技+制造”的多元化格局轉變。
猜你喜歡
阿里:女員工涉事酒店否認違規辦理房卡,三次上市折戟,負債率超70%
在前段時間輿論關注的“阿里男員工涉嫌侵犯女性同事”事件中,關于酒店是否存在違規辦理房卡問題,也引發了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