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中國,做LP了
“投資不過山海關”的魔咒正在被打破。
寶馬中國與東北老牌車企金杯汽車聯手,共同出資設立產業基金,劍指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新賽道。
這一合作不僅標志著傳統整車巨頭從“甲方”變“LP”,更釋放出產業資本深度綁定地方國資、共筑供應鏈安全新信號。東北,正試圖用“政府母基金+產業場景”的新公式,把昔日老工業基地變成硬科技項目IPO的跳板。當醫療、軍工光電、氫能、工業軟件等細分賽道開始冒頭,東北一級市場能否借此逆襲?
下場做LP
金杯和寶馬聯手,做了一個LP。
近日,金杯汽車發布公告,公司擬作為有限合伙人,以自有資金出資2.4億元參與設立投資基金,并擬與粵科母基金、沈汽新致、寶馬中國、申華控股、沈汽晟馭、遼粵基金共同簽署《沈陽汽車產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合伙協議》(簡稱“投資基金”)。投資基金的認繳出資總額為8億元,其中,公司認繳出資2.4億元,占投資基金認繳出資總額的30%。
據悉,這只投資基金的管理人為粵科母基金,執行事務合伙人為粵科母基金、沈汽新致,有限合伙人為寶馬中國、金杯汽車、申華控股、沈汽晟馭、遼粵基金。鑒于執行事務合伙人沈汽新致及有限合伙人中,申華控股、沈汽晟馭與公司為同一控制人控制,本次參與設立投資基金構成關聯交易。投資基金存續期7年,其中投資期4年,退出期3年。投資范圍主要聚焦于汽車產業鏈,重點關注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等方向。投資行業包括但不限于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合伙企業的認繳出資額分四期實繳到位,具體時間分別為2025年9月、2026年1月、2027年1月和2028年1月,每期實繳出資比例為25%。
金杯汽車,是沈陽一個極具代表性的車企。成立于1988年的金杯汽車,注冊地遼寧省沈陽市,是沈陽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汽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之一,1992年在上交所掛牌,控股股東為沈陽汽車產業鏈國資平臺,最終實控人為沈陽市國資委。
公司主營業務聚焦汽車零部件的設計、生產與銷售,產品涵蓋內飾件、座椅、橡膠件、變速器、前后橋、車架、燃油箱等29大類130多個品種,并擁有“金杯海獅”“閣瑞斯”等輕客、輕卡和專用車平臺,近年與吉利合作推出“金杯吉運”新能源商用車(E6/E9)。華晨寶馬是其第一大客戶,配套5系、X5、3系、X3等車型,同時為華晨雷諾、通用雪佛蘭等提供零部件。
旗下金杯延鋒、金杯李爾、金杯安道拓等合資或控股平臺分別負責門內飾板、儀表板、整椅總成、座椅骨架及配件,其中金杯延鋒和金杯李爾均為華晨寶馬核心供應商,金杯安道拓剩余50%股權正被公司現金收購以強化盈利并表;此外與TCL合資2億元設立馭新智行,切入智能車載設備、AI應用軟件領域。
這次金杯汽車與寶馬中國攜手做LP,表面看是各出2.4億元和2.2億元共同參投8億元規模的“沈陽汽車產業投資基金”,本質卻是一場“各取所需、風險共攤”的產業鏈深度綁定:對金杯而言,公司一部分利潤靠華晨寶馬配套,在整車端“空窗”且國產新勢力沖擊寶馬銷量的背景下,只有把觸角伸到電動化、智能化早中期項目,才能提前鎖定下一代訂單、擴大配套半徑,鞏固自己在寶馬體系內的“板凳深度”;對寶馬中國而言,沈陽是其全球最大單一生產基地,5系、X3、X5、iX3等核心車型悉數產自這里,面對本土激烈競爭,寶馬需要把遼寧省政府、沈陽國資及核心供應商更緊地綁在一起,用共同出資的方式換取地方政策、場景測試、供應鏈安全和新技術優先導入,同時用較小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為本地新能源、智能網聯、新材料等初創企業提供“寶馬場景+資金+訂單”的加速通道,實現“本地化創新—快速驗證—優先量產”的閉環。
雙方共同選擇粵科母基金做GP,則是看中其廣東科技項目庫與資本通道,可把大灣區電池、芯片、感知、輕量化等前沿資源引入東北,形成“南技北產”的示范。基金7年存續、4年投資、3年退出,正好覆蓋下一代車型開發周期,金杯借基金低成本鎖定潛在并購標的,寶馬則借基金孵化可快速導入供應鏈的黑科技,雙方在資本層面先握手,為后續技術、訂單、股權甚至合資留下靈活接口,也順勢滿足了地方政府的招商與產業轉型訴求,是一場把客戶、供應商、地方政府和科技創新四重利益打包的“沈陽方案”。
商而優則投
商而優則投,這是所有企業的必經之路。
金杯汽車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呈現“整車復產+零部件放量+新能源轉型+出海提速”四條主線。
整車端,在沈陽汽車入主、華晨集團重整收官后,公司與吉利遠程深度綁定,2024年12月下線吉運E6、E9兩款純電盲窗輕客,2025年初推出明窗版,年中再推醇氫電動版,并計劃年底重啟海獅系列改款,形成“傳統能源+新能源”并舉的產品矩陣。
零部件端,公司把寶馬新世代車型內飾與座椅項目作為核心增長點,2024年前三季度雖因新老項目交替導致營收同比略降不過毛利率持續修復,并繼續向二級配套延伸,為延鋒、李爾、施爾奇等寶馬一級供應商做塑料件及總成件,鎖定未來五年62.7億元新訂單。
資本端,這次與寶馬中國、粵科母基金等共同發起8億元沈陽汽車產業投資基金,提前卡位電動化、智能化早中期項目,強化上下游協同。
市場端,公司把“出?!绷袨榈诙鲩L曲線,2025年4月全面啟動海外系統化布局,采取KD工廠+本地化適配模式,已在越南、埃及、馬來西亞、緬甸、土庫曼斯坦、沙特、坦桑尼亞、贊比亞、玻利維亞等地落地產能或斬獲訂單,全年出口目標同比翻番。
當整車企業把主業做到“現金流安全、毛利率穩定、負債率可控”之后,通常會進入“戰略防御+二次成長”階段,防御是為了防止核心技術被別人顛覆,二次成長是因為靠賣車只能線性增長,必須找到“第二曲線”。做LP正是同時滿足這兩件事的“低風險杠桿”。
經營妥善的車企每年都要花幾十億采購電池、芯片、軟件、新材料。以前是靠招標、靠商務談判,現在發現關鍵零部件供不應求,于是把部分采購款換成“LP出資”——先成為初創企業的股東,再簽優先供應協議。只要項目長大,自己就擁有“股東價+優先提貨權”,相當于把未來可能暴漲的采購成本提前資本化,鎖定供應鏈安全。
車企自己做預研,所有費用進損益,可能失敗率還高,把錢投給市場化GP,讓GP去撒網,成功項目再反向并購或增資,主機廠只并表優質資產。這樣研發支出從“剛性費用”變成“可退出資產”,財報更輕,估值更高。
地方政府愿意給地、給補貼、給試點場景,但要求車企帶技術、帶資金、帶生態。比如,車企拿1億元做LP,政府引導基金再出1億元,社會資本湊3億元,5億元基金就能撬動20億元項目落地。主機廠用少量現金換來工廠用地、路權、數據、測試區,比自己單打獨斗便宜得多。
主流車企平均用戶年齡35+,而智能駕駛、車載娛樂、社群出行等項目的創始人平均30出頭。通過LP身份,主機廠把品牌、場景、數據開放給被投公司,讓后者把新功能優先搭載在自己車上,既做了技術驗證,又讓品牌形象“減齡”,比自己做內部孵化更快、更潮。
行業景氣度三年一個小周期、六年一個大周期。景氣高時,整車利潤好,基金估值高,車企可以減持回收現金;景氣低時,基金賬面收益對沖銷量下滑,起到“利潤平滑墊”的作用,讓資本市場still給主機廠穩定市盈率。
簡言之,經營妥善的車企做LP,并不是“有錢沒處花”,而是把“產業影響力”貨幣化,用最小的資本金、借用GP的專業網絡,在表外養一群“未來可能決定自己生死”的技術公司,再把它們轉化為供應鏈、新場景、新收入和政府資源。
投資也過山海關
金杯和寶馬中國聯手做LP,也能說明今年東北在投資圈的活躍度在提升。
從2025年已披露數據來看,東北一級市場并未出現整體爆發,不過局部賽道確實升溫,呈現出“政府資金熱、產業資本熱、市場化基金溫”的格局。
前4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7.6%、5月挖掘機開工率60.39%均曾領跑全國,但1—7月累計增速已回落至-3.0%,顯示基建、能源等大項目集中開工后民營與外資跟進仍不足;醫療創新成為創投突破口,2021至2023年三省8家醫療企業IPO打破此前三年零記錄,2024至2025年又有哈工大系手術機器人思哲睿過會,三年累計17家醫療公司拿到一級融資,深創投、奧博等頭部機構均已落子;新能源汽車與零部件緊隨其后,沈陽高新區2025年推出20條產業新政每年拿出4-5億元扶持智能制造、新能源整車及零部件、IC裝備等10個細分領域并首次采用鏈長制補鏈強鏈;除醫療、汽車兩大主題外消費、TMT、企服等項目仍稀缺,市場化基金延續“單點深挖”策略。
遼寧把2025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提到8%,吉林計劃億元以上項目1500個,黑龍江、內蒙古均強調用大項目支撐調結構,同時遼寧、大連先后設立省級、市級上市后備梯隊推動被投企業本地IPO,產業龍頭如寶馬、特來電、鞍鋼蒂森克虜伯等愿意以LP身份介入正是看中政府場景加退出通道而非單純財務回報,因此2025年東北一級投資活躍度同比回升但環比謹慎,醫療和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出現小風口,政府與產業資本是主要推手,但市場化VC/PE整體資金和項目面仍偏冷,尚未形成全域熱度,能否把開工率領先轉化為創投持續活躍取決于民營資金能否跟進以及A股、北交所等退出渠道的實際兌現。
未來東北一級市場的機會可能會集中在“政府母基金撬動、產業龍頭做LP、硬科技+醫療兩條細分賽道”三大方向,核心邏輯從“投早期”轉向“投配套、投場景、投退出”。
長春300億元“長興基金”、沈陽百億市場化母基金、黑龍江200億元“龍江現代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已相繼落地,三省均給出“到2025年基金管理規模超千億元”的量化目標,并普遍采用“子基金+直投”雙輪模式,對單個子基金出資比例最高可達40%,返投要求降至1-1.2倍,讓利幅度全國領先,為市場化GP提供充足“安全墊”。
敷爾佳、十月稻田等消費醫療、農產品品牌相繼上市,帶動民營醫院、醫美器械、高值耗材、手術機器人企業批量進入盡調名單;哈工大、中國醫科大、吉林大學等高校每年輸出千名醫學工程博士,創業團隊技術扎實、股權結構清晰,成為北京、上海醫療基金外溢的首選目的地。
從區域來看,遼寧、大連均已建立省級上市后備梯隊,對報輔導企業給予300-500萬元補貼,科創板、北交所綠色通道加持下,2024年以來東北三省平均每月新增2-3家輔導備案,創十年新高;結合區域估值折價,Pre-IPO輪潛在IRR普遍高于沿海5-8個百分點,吸引專注二級退出的PE加速布局。
東北一級市場未來3-5年的機會將圍繞“政府母基金搭臺、產業龍頭做LP、硬科技+醫療細分賽道唱戲”展開,GP若能提前綁定地方國資與產業資本,深耕軍工光電、氫能、工業軟件、高值耗材等細分,兼顧早期估值洼地與明確的IPO退出通道,有望在國內新一輪區域投資再平衡中獲取超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