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B站、泡泡瑪特都來了,漢服投資有多火?
北京故宮、開封清明上河園、西安華清池……五一出游,你準備漢服了嗎?
盤起發簪,曲裾纏繞。漢服愛好者相信,“中國傳統的美,應該被更多的人欣賞。”
實際上,漢服的魅力不僅被喜好國風及傳統文化的人群所感知。近年來,漢服成功“出圈”,已然發展成為一個備受VC/PE關注的新興產業。
2021年4月,漢服品牌“十三余”宣布完成過億元A輪融資,由正心谷和B站聯合領投、泡泡瑪特跟投。同月,主營漢服、Lolita服飾和JK制服的集合店品牌十二輪光年宣布獲得數百萬美元Pre-A輪融資,由紅杉中國種子基金領投,騰訊、米哈游、淺月資本跟投。
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漢服,因何在近年頻繁吸引到資本的目光?
“買套漢服再出游”蔚然成風,資本跑步入場:紅杉、騰訊、泡泡瑪特都來了
早在2018年,“漢服愛好者”李子柒的走紅,為傳統服飾的火爆埋下了伏筆。
釀酒、刺繡、染布……李子柒身著漢服勞作于田園間的身影,滿足了全網超1億粉絲對于“詩情畫意”的想象。
不僅如此,《長安十二時辰》《如懿傳》《慶余年》等近年的現象級作品中,古裝題材占了相當比重,《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經典文化題材綜藝也不斷涌現。
時至今日,“穿漢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已成為諸多漢服店鋪展示在網店首頁的宣傳語。節假日來臨前,“買套漢服再出游”的現象更是在年輕人群體中屢見不鮮。
近日,天貓發布的《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已有1800萬名消費者在天貓購買過漢服,漢服潛在消費者達4.15億人。
隨著漢服市場熱度的攀升,“漢服創業”漸漸在中國掀起風潮。
投中網查詢天眼查數據發現,60%的漢服相關企業注冊于近5年。其中,2018年及以前中國漢服相關企業一直平穩增長,直到2019年,漢服服相關企業注冊總量與注冊增速達到峰值。2019年漢服相關注冊企業超過1000家,同比增長175%。
2020年是資本跑步入場的一年。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0年9月,重回漢唐宣布完成戰略投資融資,投資方為劉玲、江媛媛、栗沛、文投創星、泊富悅盈、瑞羽行嘉;2020年10月,漢服品牌“十三余”宣布完成數千萬元Pre-A融資,投資方為覺資本;2020年11月,主營漢服、Lolita服飾和JK制服的集合店品牌十二輪光年獲得蜂巧資本的500萬元天使輪融資。
2021年,十三余及十二輪光年更是吸引到了紅杉中國種子基金、騰訊、正心谷、B站、泡泡瑪特等資本及企業的加持。
除此之外,國風相關品牌也在跨界進入漢服領域。
2016年,國風攝影品牌“盤子女人坊”推出服飾品牌“從一旗袍”;2019年,該品牌決定進入漢服市場,“從一旗袍”更名為“從一華服”,將產品拓展至漢服和國風潮服。
2020年末,盤子女人坊宣布獲得億元D輪融資,投資方為挑戰者資本。彼時,盤子女人坊表示,融資將主要用于客戶服務體驗升級,以及盤子女人坊旗下品牌“從壹華服”的漢服產業鏈優化等項目。
對于資本押注漢服的邏輯,十三余投資方之一泡泡瑪特在談及投資緣由時表示,“IP生態是泡泡瑪特最重要的投資思路,尤其是Z時代的國風IP尤為在意。漢服和潮流玩具兩者有文化層面的共通性,都是深受Z世代喜愛的精神消費品,是年輕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
大量熱錢涌入國潮消費品賽道,投資人:創業公司已過剩
如今,不再小眾的漢服文化已逐漸在年輕人群體中形成一種新的“國潮”。其實,諸多“國潮”崛起背后,新一代消費者的文化自信早已呼之欲出。
2020年,隨著完美日記、喜茶、自嗨鍋、元気森林、泡泡瑪特、江小白等新一代消費品牌迎來爆發式增長,中國一級市場正式進入“中國新消費投資元年”。
隨著新一代年輕人消費能力的提升,不僅李寧中國、飛躍回力等傳統國民品牌再度走紅,越來越多的國民新品牌也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了升級和挖掘。
“比如已成為經典IP的故宮聯名,再比如設計師孵化平臺ICY吉服回潮運動已將漢瓦、如意、古籍字畫等融入時裝設計。不僅如此,國產精釀品牌中也會突出熊貓這樣典型的中國意象。”華映資本對投中網表示。
在凱輝基金看來,兩個邏輯或者因素的疊加,造成了當下國潮等新消費投資熱度的攀升。
首先,需求的分化。凱輝基金告訴投中網,“現在我們看到的消費升級,其實就是需求的分化。以美妝護膚來舉例,過去10年中,大多只是在解決人的基礎護膚需求。得益于相宜本草、韓束、自然堂等產品,中國消費者的基礎護膚需求,其實已經被充分滿足了。”
其次,底層基礎設施的變化。中國的基礎設施,包括社交媒介、交易平臺的成長和迭代,其實是給了品牌成長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例如新一代的抖音快手,它的商業化是很成熟的,既可以做傳播,也可以做成交,最符合‘品效合一’,非常有利于品牌的快速傳播和起量。” 凱輝基金表示。
由此,一方面需求在升級,一方面供給側的基礎設施也能夠構建起來,凱輝基金堅信,中國現在擁有全球最好的、能夠批量誕生品牌的土壤,“這是未來5年最確定的機會。”
實際上,對于新一代消費品創業者而言,熱錢的大量涌入,自然開啟了一個創業的黃金時代。
“有人說中國市場只有你想不到而沒有做不出來的產品。”啟明創投合伙人黃佩華表示,中國市場把打造品牌的機會給了創業者。
但是,創業者跟風涌入“國潮消費賽道”并不理智。
有投資人曾對我們直言,從長期發展角度,消費品公司的成長很重,但如今的品牌創業的模式 “過輕”。“部分資金相信能用重金堆砌起一家有體量的公司,形成賽道恐嚇,擾亂市場。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一種。”
的確,熱潮之下往往魚龍混雜。
以華創資本消費投資負責人余躍的觀察看,“有些企業是真的想做出一些事情,還有些企業是為了創業而創業,趕在這波消費品熱潮,認為市場好,能夠賺到錢。”因此,“目前,市場上的國潮消費品牌或是創業公司一定是過剩的。”
分析來看,“目前市場上很火的盲盒也好,潮牌也罷,此類IP類產品的背后都是一些流行元素,看似火爆,實則并不可控。”余躍稱,“‘復刻’對于這類企業來說沒那么容易。即便依靠資本助推,如果沒有大眾的真正的喜愛和認可,企業是無法長期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