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開發依賴癥!房企2025半年盈利預告背后的行業生存啟示錄
2025年中國房地產行業處于深度調整與弱復蘇并行的關鍵階段。
政策端延續“止跌回穩”基調,市場呈現“兩端集中、中間塌陷”的特征:頭部房企依托信用優勢與運營能力穩健前行,中小房企在融資受限與區域市場萎縮中艱難求生;城市能級分化加劇,一線及核心二線城市需求韌性凸顯,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高企。
當72家房企半年業績預告中逾六成深陷虧損泥潭,當萬科百億虧損的新聞震動市場,房地產行業的2025年上半場被陰云籠罩。
毫無疑問,行業正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以“好房子”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加速構建,房企競爭邏輯從規模擴張轉向現金流安全與精細化運營。
01
行業整體承壓,但結構性曙光初現
2025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仍處于“擠泡沫”的陣痛期。
據Wind數據,截至8月15日,在A股(申萬二級行業-房地產開發)、港股房地產上市公司中,共有72家內地房企預告2025年上半年業績。其中,多數房企依然在本期錄得虧損,共計46家,占比超過六成。
龍頭房企更是成為重災區。繼2024年錄得了1991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后,萬科預計2025年上半年凈虧損100億至120億元,較2024年上半年的98.52億元,虧損進一步擴大。此外,華夏幸福、*ST金科、金地集團、綠地控股、榮盛發展、華僑城A等12家企業預計虧損金額或超過10億元。
來源:上市公司公開資料
行業毛利率普遍下滑,項目結轉規模收縮、資產減值計提增加成為共性困局。這其中很大程度源自于房地產行業下行的影響,據華泰證券統計,截至2025年4月,在近4年的調整周期里,新房和二手房價格,累計回撤幅度達到10.1%、17.4%。
下行趨勢或仍將持續。摩根士丹利在行業中期業績預覽的報告中表示,盡管流動性風險有所緩解,上半年地產開發企業的業績將繼續令人失望。下半年,由于房價持續下跌、去庫存和資產減值壓力,預計地產開發利潤率會進一步下降。
然而陰云中已透出微光。
其一是扭虧陣營逆勢擴容。2025年上半年預計實現盈利的企業中,包括濱江集團、新黃浦、天保基建、深深房A、深物業A在內的5家房企預計盈利增長,同時,城建發展、中華企業、中洲控股、渝開發、城投控股等12家企業實現了扭虧為盈,躋身“逆轉者”行列。
其二是投資端顯露暖意。據中指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TOP100房企上半年拿地總額5065.5億元,同比增長33.3%,增幅較1-5月擴大4.5個百分點,頭部企業新增貨值占比超40%,土地市場向核心城市加速集中,顯示出房企較強的投資意愿。
其三是銷售降幅收窄。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盡管2025年1-7月百強房企銷售總額20730.1億元,同比下降13.3%,但較2024年同期降幅已明顯收縮,釋放筑底信號。另據億翰智庫統計顯示,前7月TOP10房企銷售門檻值同比增長5%,頭部企業表現依然穩健。
02
房企分化加劇,“運營為王”時代開啟
行業從“全面下行”轉向“分化復蘇”,除財務穩健、布局高能級城市的房企率先企穩外,此輪調整中,房企戰略選擇的差異也直接導致了業績鴻溝。
以龍湖集團為例,盡管受房地產行業下行的影響導致地產開發業務的結算毛利率下降,2025年上半年股東應占核心溢利預計將錄得約45%左右的下降,但在行業持續下行背景下仍能實現盈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龍湖運營業務及服務業務穩健增長。據龍湖集團1-6月運營數據公告,上半年實現含稅經營性收入約141.5億元,再創半年歷史新高;其中運營收入約75億元、服務收入約66.5億元,持續為其貢獻穩定利潤。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現金流韌性——含資本支出的經營現金流為正,2025年到期境內債已清零。面向未來,龍湖將始終聚焦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力和服務力提升,積極推動開發業務存貨去化以及運營業務、服務業務的穩步增長,以正向經營性現金流推動各航道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新加坡星展銀行的解讀一針見血:“保留現金流和去庫存策略是龍湖債務優化的核心”。當部分房企還在為展期奔波,龍湖集團已通過持有型項目持續產出租金。此外,新加坡星展銀行還預計,龍湖集團在償還完12月的銀團貸款后,將償清其近期的境外債務,并可能在2026年初考慮重啟土地投資;新項目將能夠加快地產開發業務利潤率的修復進程。
除龍湖集團外,還有一些企業也憑借開發模式創新穿越周期。濱江集團上半年盈利有望實現同比增長40%-70%,預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33億元-19.82億元,核心動能是“高周轉+聚焦核心城市”策略,杭州等地項目交付量激增推動業績突圍。而城建發展則通過“高端項目交付+金融資產收益”雙輪驅動,實現從虧損1.38億元到盈利6.5億元的躍升,同比增長最高至575.14%。
03
從救市到重構,政策轉向與市場新機
政策基調的深刻轉變正在重塑行業邏輯。
從政府工作報告到中央政治局會議,從強調“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到著重提及了“城市更新”,無不表明政策天平已向新模式傾斜,從短期刺激需求(如松綁限購)轉向長期供給側改革。
地方也在實踐探索,存量更新與保障性住房。無錫恒隆廣場二期、杭州恒隆廣場(預租率77%)等項目下半年分階段落地,顯示國企憑借資金優勢搶占舊改市場。政府專項債資金用于收購閑置土地和過剩住房,但三線以下城市因庫存過高,政策效果有限。
而龍湖的實踐與頂層設計高度契合。
北京中關村觀萃項目成為全國首個“好房子”樣本,首層架空、風雨連廊等創新設計斬獲銷售佳績;70%土儲聚焦核心城市(如杭州),精準卡位城中村改造紅利;輕資產業務加速擴張,2025年代建簽約目標突破100億。
對此,上海交大陳杰教授強調:“房地產必須轉向運營驅動”。龍湖的探索印證了這一趨勢:當渝開發靠股權轉讓收益扭虧、天保基建依賴退稅沖回時,龍湖通過重慶沙坪壩高鐵TOD、沈陽渾南天街等存量運營項目,實現了利潤的可持續增長。克而瑞所言“把握結構性機會”,正在龍湖集團的實踐中具象化。
04
總結
各房企的業績預告與轉型探索,恰似穿透行業陰霾的探照燈,照亮三條轉型必由之路。
一是盈利模式重構已成生死線。當保利、萬科的開發毛利率崩塌警示行業,華潤、龍湖的運營增收案例證明:擺脫土地紅利依賴,建立多元利潤結構是生存根基。
二是現金流管理決定企業壽命。穆迪報告揭示:華潤、龍湖等高經營收入企業財務韌性更強。龍湖集團經營性現金流為正、債務結構優化的事實說明,現金流造血能力比規模排名更重要。
三是政策紅利屬于長期主義者。從“好房子”樣本到TOD開發,房企對產品力和城市更新的投入,印證花旗的判斷:“專注優質產品的房企將勝出”。當行業進入專業深耕時代,唯有用產品力重獲客戶信任,才能激活需求。
2025年的房企半年業績預告,是一部殘酷的行業分化史:46家虧損企業警示傳統模式的終結,而龍湖、濱江等企業的韌性成長,則宣告新模式探索者的黎明。正如摩根大通所言:“市場更關注政策趨勢而非滯后業績”。
隨著城中村改造加速、房企融資白名單擴容,那些已完成現金流重塑、業務轉型的房企,正迎來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入場券。
猜你喜歡
近十年首虧、行業一哥寶座不保的碧桂園,“利潤換穩健”惹的禍?
地產行業是否真正迎來筑底,碧桂園又能否成為行業復蘇中最快速受益的一批,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最新地產百強報告:凈利潤均值腰斬!A股地產板塊兩年跌3200億
3月16日,《2023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報告》發布,從報告的數據來看,地產行業的頹勢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