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富聯變身萬億巨頭,三個月上漲300%,“代工王”用AI算力
工業富聯連續大漲,股價再創歷史新高,總市值超過1.3萬億元,A股又一萬億巨頭誕生。而近三個月時間,工業富聯漲幅已經超過300%,堪稱近期的超級牛股。
從“代工小弟”到“AI巨頭”,它只用了四年。曾經,它被困在“iPhone代工廠”的狹小框架里,被視為產業鏈上普普通通的一環。
但現在的工業富聯,早已脫胎換骨。它不再是鏈上的普通一環,而是全球AI基礎設施領域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是英偉達、微軟、谷歌、甲骨文等巨頭爭相合作的超級供應商。
那1.3萬億,會是工業富聯的重點嗎?工業富聯還有哪些故事可講呢?
01
利潤暴增、抓住機遇
當其他科技企業在AI領域還在摸索前行時,工業富聯已經以驚人的速度奔跑在前列。最新財報顯示,其業績增長幅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領跑者。
2025年上半年,工業富聯的營業收入一舉突破3607億元大關,同比增長幅度高達35.58%;歸母凈利潤更是狂飆突進,達到121.13億元,同比增長38.61%。
而二季度單季數據更為驚人,歸母凈利潤同比暴增51.1%,達到68.8億元,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58.8%,至67.65億元。如此亮眼的成績,在行業內可謂一騎絕塵。
從業務板塊來看,工業富聯的業務版圖已清晰劃分為云計算設備、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工業互聯網三大板塊,旗下細分產品多達十余項。其中,高AI含量產品無疑成為了業績增長的最大功臣。
在云計算業務板塊,工業富聯精準地把握住了全球大型云服務商對AI基礎設施建設資本開支持續擴張的機遇,成為了這場科技盛宴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隨著AI大模型的不斷發展,對算力的需求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服務器作為算力的核心載體,其市場需求也水漲船高。
工業富聯憑借著在服務器領域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迅速占據了市場先機。
工業富聯公司整體服務器營收增長超50%,云服務商服務器營收同比增長超150%,AI服務器營收更是同比增長超60%。其中,GB200系列產品的量產爬坡堪稱行業典范,良率不斷提升,出貨量逐季攀升。
在產業鏈覆蓋廣度與交付能力方面,工業富聯牢牢占據行業領先地位,為全球云服務商提供了穩定、高效的算力支持,成為了AI算力基石的堅實締造者。
工業富聯在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板塊也不甘示弱,硬生生把“傳統業務”玩成了“增長新引擎”。全球數據中心為適配AI大模型,紛紛升級網絡架構,800G高速交換機成了剛需。
工業富聯抓住這波風口,800G交換機營收較2024年全年增長近三倍,相當于一年賣出了過去三年的量。
與此同時,AI手機引發高端換機潮,公司精密機構件業務出貨量同比增長17%,從服務器到手機配件,工業富聯把“AI+通信”的紅利吃了個透。工業富聯憑借著強大的業務布局和產品競爭力,將利潤收入囊中。
02
AI算力巨獸覺醒
工業富聯為啥能賺瘋?答案就四個字:AI算力。
在AI這場狂熱的淘金熱里,多數企業還在琢磨怎么從AI應用里分一杯羹,工業富聯卻早已看透本質,一頭扎進AI算力的上游,牢牢握住了這場盛宴的“核心”——AI服務器。
為什么工業富聯能在AI服務器領域殺得這么狠?答案就藏在它和英偉達的深度綁定里。從2017年起,雙方就開啟了“蜜月期”,共同研發出全球首臺AI服務器HGX1。
這一跨越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工業富聯持續加碼的研發投入,2025年中期報告顯示,其研發投入已達50.95億元,正是這筆“技術燃料”,為業務突破注入了強勁動能。
在核心的云計算業務中,25年Q2季度AI服務器營收同比增長超60%,且在云計算業務中的占比穩步擴大,這樣的亮眼成績并非偶然,而是研發資源精準向AI服務器相關技術傾斜的直接結果。
如今,工業富聯已成為英偉達在中國市場唯一具備全系AI服務器量產能力的代工廠,拿下中國區服務器代工60%以上的份額。
英偉達A100/H100板卡它獨家供應,DGX超算系統的全部組裝任務也被它包攬,2024年北美云服務商采購的48萬張GPU,超60%的服務器集成由工業富聯完成。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英偉達的芯片賣得越多,工業富聯的訂單就越像雪花一樣飛來,別人還在眼巴巴盼著訂單,它已經在數錢了。
再看技術,工業富聯在AI服務器的技術創新上,堪稱“卷王”。在液冷技術這個關鍵領域,它和英偉達聯合開發超流體液冷方案,滿足Blackwell芯片1200W功耗散熱需求,把PUE降至1.1以下,效率比傳統風冷提升2-3倍。
要知道,隨著AI芯片算力的不斷提升,散熱就是個“老大難”問題,誰能解決散熱,誰就能掌握AI服務器的未來。
工業富聯憑借這項技術,直接給行業立了個標桿,其他企業只能望其項背。不僅如此,在800G交換機領域,它同樣一騎絕塵,不僅已批量出貨,還支持英偉達NVLink高速互聯技術,成為數據中心網絡設備的核心供應商,全球份額超50%。別家還在摸索,它已經制定好了游戲規則。
目前全球AI服務器40%靠它造,這個數字,就是工業富聯在AI算力領域話語權的最好證明。蘋果、特斯拉這些巨頭為了能在AI時代不掉隊,都牢牢抓住工業富聯的訂單。
工業富聯抱上AI這根“大腿”后,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靠微薄代工利潤苦苦支撐的企業,它已經化身全球AI算力的“超級供應商”,賣著帶“獨家專利”的“鏟子”,在這場AI淘金熱里賺得盆滿缽滿。
03
野心不止于此
工業富聯早已不滿足于在代工領域的小打小鬧,工業富聯的野心早已突破“代工鏈”的邊界,正向全球AI算力時代的“規則制定者”邁進。
在技術標準控制方面,工業富聯強勢出擊,展現出舍我其誰的霸氣。以液冷技術為例,其研發的超流體液冷方案堪稱行業“黑科技”,能輕松應對單芯片1500W的散熱需求,將PUE值壓低至1.06-1.1區間,相較于行業平均1.5+的數值,能耗降低幅度超30%。
這項技術一經推出,便憑借絕對優勢成為英偉達GB200NVL72機柜的強制標準。工業富聯更是依靠全球11座液冷專線,構筑起年產能30萬臺的產能壁壘,將高端市場牢牢掌控在手中,其他企業只能望其項背,根本無力分一杯羹。
更令人驚嘆的是,工業富聯在硅光芯片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成功攻克工藝瓶頸,達成單波200G的技術飛躍,其1.6T產品更是領先行業12-18個月。這一成果直接改寫了光通信領域的技術競賽格局,工業富聯從單純的“制造執行方”華麗轉身為技術迭代的“聯合設計者”,徹底擺脫了以往被動跟隨的局面,開啟了引領行業創新發展的全新征程。
工業富聯的終極目標,是將自身先進的制造模式與技術標準向全球輸出,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制造范式”。
但與此同時,工業富聯目前仍面臨深層海外風險,這一風險的核心源于其“根植中國、管理全球化供應鏈”的本質屬性。
在“去風險化”與“科技脫鉤”的敘事下,即便它反復強調自身“全球性”,在部分西方政策制定者眼中仍被視作中國制造業代表,被迫卷入選邊站隊,極易成為政治打擊目標。
而中美科技脫鉤更是其“生存性風險”,由于核心客戶美國科技巨頭與核心市場高度集中,一旦中美關系惡化,美國若采取更嚴厲技術出口管制、加征關稅甚至將其列入“實體清單”,將直接切斷其與美國技術、軟件及客戶的聯系。
且美國推動的制造業回流與友岸外包,正鼓勵蘋果等客戶將產業鏈轉移至印度、越南,長期將稀釋其訂單份額。
同時,全球宏觀經濟衰退加劇市場風險,其營收高度依賴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云計算巨頭及蘋果的資本支出,經濟衰退下企業削減IT和設備投資會直接導致訂單減少、營收下滑,而智能手機、PC等消費電子市場景氣度下行,還會拖累“智能移動終端”業務。
此外,海外產能轉移也面臨巨大挑戰,印度、越南等地的運營效率、產業鏈配套、工人技能水平短期內難與中國相比,導致成本上升、良率下降,直接侵蝕利潤率,形成“China+1”戰略的永久性成本抬升。
所以,工業富聯的野心雖然很大,但是在當今世界局勢下,想要“兩頭吃”,“左右逢源”的背后的難度也不小,而這都對高層的掌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歡
工業富聯半年賺68億!還發力云計算,營收近千億
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工業富聯實現營業收入2252.6億元,同比增長14.91%;實現歸母凈利潤68.72億元,同比增長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