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分析師位列IPO企業大股東!崛起的券業新生代
1
95后分析師持股IPO企業,任董事
近日,龍口聯合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合化學”)發布了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在創業板上市,其中有關主要股東情況的說明頗受關注。據申報稿顯示,安信證券現役分析師,1995年出生的李璽田擁有27.41%股份。
目前,聯合化學IPO尚在申報階段,沒有公布發行價格,不過若是上市成功,李璽田很可能是身價數億的年輕富豪。
來源:聯合化學招股說明書(申報稿)
聯合化學的法定代表人李秀梅和李璽田系姑侄關系,李璽田1995年出生,2020年畢業于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學專業,2017年3 月至今任聯合化學董事,2021年1月至今在安信證券投資銀行部任分析師。
證券業協會信息顯示,李璽田是現任安信證券投資銀行部分析師,一般證券業務崗位。
22歲便擔任公司董事,如今又是券商分析師,可謂年輕有為。
2
崛起的新生代“券商首席”
當下,券業研究年輕化勢不可擋,90后分析師們正在逐漸成為行業中堅力量。
去年9月,國泰君安分析師陳顯順,被提拔為首席策略分析師,一度惹得眾議。
1992年出生的陳顯順,本科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2015年被保送至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研究生。畢業后,2016年入職國泰君安研究所策略組,2020年就升任策略首席,成為業內少有的90后“券商首席”。按照證券業協會登記的2017年入職,陳顯順作為正式研究員在國泰君安工作的時間僅有3年。
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官微
券商研究員/分析師的晉級一般是分析師(研究助理)——高級分析師——資深分析師——首席分析師。短短3年時間,陳顯順便實現了職業生涯的飛躍。
不過,國泰君安研究所所長黃燕銘對這位年輕人倒是不吝贊美之詞,曾直言:“陳顯順是我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這一次,國君策略的接力棒交到他的手上,我相信他能一如既往地做好。年輕是他的資本,專注是他的標簽。恰如后浪,奔涌而來。”
另外,安信證券張宇,2018年初,任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時,才27歲,成為市場上第一個“90后”銀行首席。2015-2017年,張宇供職于國泰君安研究所銀行組。2018年初,轉任安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2019年11月,張宇獲得第一屆新浪金麒麟新銳分析師銀行業第一名。
新生代中最受矚目的便是1994年出生的梁鳳潔,2018年入職國泰君安銀行組,2020年2月,加入浙商證券研究所,僅用一年半時間成為首席分析師,是目前為止行業中“最年輕的銀行首席”。而引薦梁鳳潔的邱冠華(原國泰君安研究所副所長)認為“梁鳳潔是我從業11年所帶過的銀行研究基本功最扎實的徒弟之一。”
最早的一批90后已入而立之年,在行業內有所成就倒也不足為奇,畢竟00后也開始嶄露頭角了。2019年,當時僅19歲的學霸俞文靜,任職天風證券研究所電子行業分析師,可以說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不過,券商研究在資本市場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研究員的主要工作內容是撰寫研究報告、路演、調研以及持續追蹤。因此,在分析師群體,研究能力、資歷深淺、實踐經驗也是衡量分析師的重要考量因素。
2020年2月19日,在一場電話直播會議中,請來“假高管”解讀公司基本面,不料被相關上市公司負責人當場“打假”,華創證券因這場電話“翻車門”事故一度陷入輿論漩渦。
此次的涉事分析師——潘文韜,也是一位初出茅廬的90后,時任華創證券傳媒組組長兼首席分析師,負責主導牽頭舉行這場會議,并擔任主持人。
潘文韜2016年畢業于同濟大學,系金融碩士。畢業后,曾在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投資咨詢分公司擔任分析師一職。在國金證券任職不足一年,潘文韜便從助理研究員轉身上任成為華創證券傳媒組組長兼首席分析師。
事后,監管對華創證券出具了警示函,并對潘文韜處以3年內不得擔任與證券、期貨投資咨詢業務相關職務的處罰。
3
行業擴容與年輕化并行
不難發現,90后乃至95后分析師已成為券商研究行業的新生力量。不可否認,這些年輕首席們有的確實非常優秀,也抓住了好的機遇。再者,年輕只是年齡的代名詞,大膽創新及能力高低也不是完全用生理年齡來劃分的。
來源:騰訊圖庫
那么,策略研究領域分析師年輕化是不是好的現象呢?這個問題可能見仁見智。
華泰證券投資顧問雷振華表示,券商對首席的考核各家不一樣,大部分是幾個部分:研究報告數量;傭金分成,派點;并購服務中財務顧問;對內研究服務;外部評價主要是“新財富”分析師評選。另外,從業2年就可以成為分析師,有些年輕人從業資歷短,可能接觸證券行業較早。和過去相比,分析師行業比較成熟了,年輕人成長確實快。“不過,除了個別特別優秀的,大部分人其實還是需要厚積薄發和長期沉淀的。”
“現在首席質量大不如以前,老牌首席薪資上不去,競爭又激烈,券商為了砍成本,年輕的自然就上來了”。證券市場資深人士王兆江表示。
確實,近年來,券商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首席分析師們改換門庭的消息不絕于耳。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了行業存在的一些痛點,比如分析師的從業時間超過10年以上的很少,因行業待遇和保障不理想、職業發展遭遇瓶頸等原因,資深人士流失現象逐步顯現,尤其是中小券商,很難留得住人才;還有“顏值壓倒研值”、拔苗助長的現象并不少見,這樣無疑不利于研究領域水平的提升。
王兆江認為,策略研究領域分析師年輕化的現象,不能一概而論是好是壞,因為金融行業除了需要專業,更重要需要經驗積累,分析師的價值隨時間閱歷增長而增長,但是一旦在一家平臺遇到發展瓶頸,那么就可能另謀出路,或者去同行,或者去買方。遇到這種情況,券商只好培養年輕的分析師,讓他們逐步走向首席。
2015-2019年,證券業協會注冊登記全國分析師人數分別為2278、2460、2663、2985和3382人,處于不斷增長的狀態。截至2020年11月,券商從業分析師人數為3488人。
研究領域分析師不斷擴容的同時,年輕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這些新鮮力量的注入,會為證券行業帶來新的氣象嗎?